这首诗《东征诗》由元末明初的诗人胡翰创作,描绘了主人公作为一方之主,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抵抗和最终胜利的情景。诗中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诗的开头“天造草昧,笃生真主”表达了主人公作为上天选定的领袖,肩负着治理国家、抵御外患的重任。接着“暨厥良弼,大启土宇”赞颂了他身边贤能的辅佐者,共同开创了疆域广阔的局面。
“自浙之东,郡邑棋布。阻山带川,树屏为固。”描述了东部地区山川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为抵御外敌提供了天然屏障。
“匪亲与贤,畴克畀付。”强调了选择辅佐者的智慧,只有亲信且贤能的人才能托付重任。
“桓桓我公,两有文武。”赞扬主人公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龙节虎符,来自王所。”说明主人公得到了中央政权的正式任命和授权。
“坐总省辖,出奠邦土。”展现了主人公在内政外交上的卓越能力,稳固了国家的根基。
“于宣于蕃,孰敢余侮。”表明了主人公的声威远播,无人敢轻易挑衅。
“蠢尔张孽,窃活鼎釜。”形容敌人胆小如鼠,妄图偷袭。
“以其螳臂,抗我戎辂。”比喻敌人虽勇猛却无计可施,对抗强大的军队。
“岁直乙巳,中绳建斗。”点明时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关键的战役。
“大裒厥凶,罙入我阻。”描述了主人公率领大军深入敌后,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边吏惊告,公起驰赴。”表现了主人公迅速响应,亲自前往前线指挥。
“军于龙潭,栅其高阜。”说明了战场的选择和布置,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防御和进攻。
“于宣于蕃,孰敢余侮。”再次强调了主人公的声威和军队的强大。
“蠢尔张孽,窃活鼎釜。”进一步描绘了敌人的胆怯和失败。
“以少击众,在古可徵。”体现了以少胜多的战术智慧,符合历史上的许多成功案例。
“爰令众旅,告厥神明。”表达了对神灵的祈求和军队的决心。
“愿天保佑,尔众钦承。”寄托了对上天的信仰和对士兵的期望。
“毋利虏获,不竭股肱。”强调了战争的目的不是掠夺,而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望其前锋,公则是膺。”鼓励士兵勇敢冲锋,保护领袖。
“挺身跃马,其扬如鹰。”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
“如雷如霆,孰震弗崩。”比喻军队的威力如同雷霆,任何挑战都无法抵挡。
“束戈就殒,投刃乞生。”展现了士兵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倏□纷纭,席卷而平。”形容战斗迅速而彻底地结束了。
“流血殷野,横尸一成。”描绘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
“匪曰嗜杀,亦岂穷兵。”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强调了正义和目的的重要性。
“寇来授首,惟恶是惩。”说明了对敌人的惩罚是针对他们的恶行。
“既惩其恶,亦罔不矜。”体现了对敌人的怜悯和宽恕。
“亦莫不宁,天开日明。”表达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
“衿甲旋旆,肃肃其征。”描述了军队撤退时的秩序和庄重。
“椎牛飨士,献俘于廷。”表现了庆祝胜利的仪式,向朝廷献上战俘。
“皇心允怿,是用大赉。”表达了对胜利者的奖励和认可。
“公走入觐,稽首拜锡。”描绘了主人公向皇帝进见,接受赏赐的场景。
“明明我皇,制胜万里。”赞美了皇帝的英明和对国家的统治。
“师力臣武,悉任指使。”强调了军队的力量和将领的指挥能力。
“沧海波平,金微道启。”象征国家的稳定和对外政策的开启。
“防风不朝,涂山用入。”引用古代典故,比喻国家的统一和治理。
“惠迪有庆,从逆自殪。”表达了对顺从和叛逆的不同结果的评价。
“公昔受钺,志在敌忾。”回顾了主人公接受任命时的决心。
“继今以往,尚罔或怠。”展望未来,强调了持续的努力和不松懈的态度。
“不怠不亟,公心抑抑。”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平静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下民是依,庶士是式。”强调了人民的依赖和官员的榜样作用。
“为邦柱石,以殿皇国。”比喻主人公是国家的支柱,支撑着国家的繁荣。
“皇国既平,四夷既率。”描绘了国家的统一和对外的权威。
“公之孙子,与国罔极。”表达了对后世子孙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主人公及其军队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抵抗和最终胜利的过程,同时也蕴含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正义、和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