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

旧相临戎非称意,词人作尹本多情。

从容自使边尘静,谈笑不闻桴鼓声。

章句新添塞下曲,风流旧占洛阳城。

昨来亦有吴趋咏,惟寄东都与北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过去的交往并非尽如人意,诗人担任县令本就多情。
他的镇定让边境安宁,谈笑间听不见战鼓的声音。
他新创作的诗句融入边塞曲调,往日的风流事迹曾遍布洛阳城。
最近也有吟咏吴地的诗篇,只将它们寄给东都和北京两地。

注释

旧:过去的。
相临:相互临近。
戎:战争。
非称意:不尽如人意。
词人:诗人。
作尹:担任县令。
本多情:本来多情。
从容:镇定自若。
边尘:边境的尘土,代指战事。
静:安宁。
不闻:听不见。
桴鼓:战鼓。
章句:诗句。
新添:新创作。
塞下曲:边塞题材的诗歌。
风流:风采风流。
旧占:昔日占据。
洛阳城:古代都城,这里指洛阳。
昨来:最近。
亦有:也有。
吴趋咏:吴地的吟咏,可能指吴音或吴地的风情。
惟寄:只将。
东都:洛阳(古代称东都)。
北京:这里可能指京城,但古代没有明确的‘北京’之称,可能是泛指京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旧日相识的不再执着,也承认自己在担任官职时有着丰富的情感。边塞之地本应嘈杂,但诗人却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以至于谈笑自如,不为外界的喧嚣所扰。

诗中提到“章句新添塞下曲”,可能是在说诗人在边塞之地也能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又占据了洛阳城的风流。这里既表现了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即使身处边疆,依然能够保持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昨来亦有吴趋咏”,可能是在提及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或事件,而“惟寄东都与北京”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里的“东都”和“北京”不仅是地理上的指代,更蕴含着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某种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联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和乐天诮失婢榜者

把镜朝犹在,添香夜不归。

鸳鸯拂瓦去,鹦鹉透笼飞。

不逐张公子,即随刘武威。

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

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

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

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

常修清净去繁华,人识王城长者家。

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

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

明日若过方丈室,还应问为法来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乐天烧药不成命酒独醉

九转欲成就,百神应主持。

婴啼鼎上去,老貌镜前悲。

却顾空丹灶,回心向酒卮。

醺然耳热后,暂似少年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