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郡斋同元美赋得桥字》。诗中描绘了秋天山色与孤城的萧瑟景象,通过对比历史人物豫让与襄子的故事,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山色秋停使者轺”,以“山色”开篇,点明季节为秋,山色因秋而显得格外静谧,仿佛连使者乘坐的轺车都停下了脚步,营造出一种静穆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这里的“使者轺”可能象征着过往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暗示着历史的痕迹在自然景观中留下了印记。
次句“孤城何处不萧条”,直接点明主题——孤城的荒凉景象。在诗人眼中,无论何处的孤城都充满了萧条之气,这种描述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上的荒凉,更蕴含了情感上的孤独与哀愁,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时间的无情流逝。
后两句“请看襄子宫前水,依旧东流豫让桥。”则转向对历史的追忆。襄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而豫让则是战国时期的刺客,两人都与桥有着关联。这里通过“襄子宫前水”与“豫让桥”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永恒与历史人物的短暂。水依旧东流,象征着时间的不断前进,而豫让桥的存在,则提醒着人们历史中的英雄事迹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与故事却如同流水一般,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英雄人物精神的敬仰之情。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