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殊口道场歌

我昔寻花如寻山,不惜百里相跻攀。

我今爱山如爱酒,岂辞竟日杯在手。

春深联辔听莺鸣,上登培塿下泽薮。

欣闻雪岭有珠宫,文殊涅槃栖此中。

只今番僧阐象教,广张罪福诱愚蒙。

撞钟吹螺供奉具,贝叶喽啰朝复暮。

观者云集施金钱,老少牛驴塞行路。

就中首座属阿谁,竞说沙弥是导师。

三生公案吾不晓,前尘幻影姑阙疑。

独爱神清肤玉雪,光音原与常儿别。

不学阳翟货居奇,安知造就非上列。

是日恶伎进西凉,牛鬼蛇神闹佛场。

夜叉双鬓浑弥戾,修罗两掌尤披猖。

我为皱眉深惋惜,如此道场真戏剧。

刹那倒竖久凌夷,掠影希光纷狼籍。

归途瞪目再寻山,山笑人忙我自闲。

静中省识西来意,灵鹫端的满人间。

于今重扫尺宅去,好与白云常往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观文殊口道场歌》由清代诗人程世绥所作,描绘了诗人对文殊菩萨道场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

诗中开篇以“我昔寻花如寻山”起笔,将寻找美景比作探索高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接着,“我今爱山如爱酒”,将对山的喜爱比作对美酒的钟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细腻与深沉。通过“不惜百里相跻攀”与“岂辞竟日杯在手”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与享受。

随后,诗人描绘了春天里与友人一同游赏山林,聆听黄莺鸣叫的情景,以及攀登高处、俯瞰低地的壮丽景象。接着,诗中转向对文殊菩萨道场的描述,提到雪岭上的珠宫,文殊菩萨在此涅槃,而如今被僧侣们利用,通过撞钟、吹螺等仪式,吸引信徒施舍金钱,形成了一种世俗化的宗教活动。

诗人对这种现象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认为这种做法偏离了宗教的本意,成为了戏谑与欺骗。他特别赞赏道场中一位“神清肤玉雪”的僧侣,认为其与众不同,不似世俗之人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具有高尚的修为与精神境界。

最后,诗人反思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认为是社会风气使然,导致了道场的衰败与混乱。然而,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对佛教真理的追求与理解,坚信灵鹫山的智慧与慈悲依然充满人间。诗人在结束时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打扫小屋,与白云为伴的愿望,象征着他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文殊菩萨道场的描绘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社会现象以及个人生活态度的独特见解,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织。

收录诗词(1)

程世绥(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出关作

半生踪迹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

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行抵伊犁追忆道中闻见率赋六首

嘉峪关前夕雾收,布隆吉后晓星浮。

马毛作雪明千里,龙气成云暗一州。

冰谷对床声乍噤,火山当户汗仍流。

平生每厌尘环窄,天外如今一举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入嘉峪关

瀚海亦已穷,关门忽高矗。

风沙东南驱,到此势已缩。

侯门余数骑,骏足植如木。

风递管钥声,岩高忽然拓。

城垣金碧丽,始见瓦作屋。

羌回分畛域,中外此枢轴。

晓日上北楼,长城莽遥瞩。

平衢驰若砥,雪岭俯如伏。

天形界西域,地势极南服。

数折向郭东,泉清手堪掬。

尤惭关令尹,来往饷刍收。

驻马官道旁,生还庆僮仆。

形式: 古风

出嘉峪关作

健儿佩弓刀,骏马施鞍勒。

问君将何之,遥遥温宿国。

皇威轶汉唐,郡县分绝域。

开济谅非才,劳役宁敢恤。

暮宿嘉峪关,别酒破萧瑟。

凌晨出西门,送客旌旗密。

悲风浩浩来,瘦日荒荒出。

登车一顾盼,凄然天地色。

亲朋道旁揖,去去语言塞。

有泪忍不流,百病搅胸臆。

咄哉丈夫雄,作此久凄恻。

区区万里怀,未许陈班识。

干戈惊吾民,相与事休息。

下服诸戎心,上扬群圣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