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老自浙归住东广光孝移住南华(其二)

重脱袈裟挂广州,与人说法口如流。

放生池里鱼倾耳,受戒坛前石点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翻译

重新脱下僧袍挂在了广州,他与人讲解佛法滔滔不绝。
在放生池边,鱼儿仿佛在倾听他的教诲,受戒坛前的石头也似乎点头赞同。

注释

袈裟:僧人的法衣。
广州:地名,这里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寺庙或地点。
说法:讲解佛法。
口如流:形容说话流畅,滔滔不绝。
放生池:供奉和释放生灵的池塘,常用于佛教活动。
鱼倾耳:比喻鱼儿仿佛在聆听。
受戒坛:举行受戒仪式的地方。
石点头:石头好像在点头,象征认可或赞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莹老的僧人从浙江回到广州,重新穿上袈裟,以其滔滔不绝的辩才在人群中说法。他的话语如此动人心弦,以至于放生池中的鱼儿仿佛也在侧耳倾听,而受戒坛前的石头似乎也为他的佛法所感,轻轻点头示意。诗人曾丰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莹老佛法的深入人心和影响力,体现了禅宗修行者的智慧与魅力。整首诗富有诗意,寓言性强,富有禅意。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莹老自浙归住东广光孝移住南华(其一)

南宗要勘北机关,踏遍江湖淮浙山。

始信广东元有佛,打包依旧更南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寄内

已复山上山,何当口中口。

写兹秋下心,寄我女边帚。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有]韵

寄题盘山云峰通济桥(其二)

通往通来无四旁,津梁未必不相妨。

吾行拗折津梁柱,尽放途人蹈大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寄题盘山云峰通济桥(其一)

何人彼岸幻长虹,接引众生入大通。

彼此本来无间断,度人了后勿论功。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