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释义青所作的《第六十七文殊成劳颂》,通过“驰书”、“一足垂酬”、“红炉点雪”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文殊菩萨的虔诚与敬仰之情。
首句“驰书才去返匆匆”,描绘了诗人迅速地书写信件并寄出,随后又急切地返回的情景,体现了对文殊菩萨的迫切祈愿和内心的焦急等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文殊菩萨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次句“一足垂酬继后踪”,运用了“一足”这一形象,象征着文殊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仿佛在以一足之姿,引领着信徒们追随其后,共同走向心灵的彼岸。这里不仅表达了对文殊菩萨的崇敬,也蕴含了对信仰之路的坚定追求。
第三句“坐久成劳谁委悉”,诗人通过描述长时间的静坐修行,却感到身心俱疲,无人能真正理解其内心的感受。这既是对个人修行过程中的孤独与挑战的感慨,也是对文殊菩萨无上智慧的渴望,希望有人能像文殊菩萨一样,洞察人心,给予指引。
最后一句“红炉点雪自相通”,以“红炉”喻指文殊菩萨的智慧之光,而“点雪”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困惑与迷茫。这两者之间的“自相通”,意味着通过文殊菩萨的智慧之光,诗人能够洞悉自我,化解内心的疑惑,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这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精神境界相融合,展现了佛教中“心性一如”的哲学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文殊菩萨的崇敬之情,以及在修行道路上寻求智慧与解脱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