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千载初平庆未穷,本支今复见仙翁。
当年郜鼎争尤力,此日于门报已隆。
政尚宽和承祖烈,量涵清浊称家风。
赐金增秩知非晚,行看丝纶下禁中。
诗人以高亢的辞藻,表达了对寿台州黄守的崇敬与颂扬。首句“千载初平庆未穷,本支今复见仙翁”中,“千载”指长久的岁月,“初平”暗示太平盛世,“本支”意指家族血脉,“今复见仙翁”则是说黄守如同仙人一般,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接下来的“当年郜鼎争尤力,此日于门报已隆”两句,通过对比,将过去的英勇与今日的显赫成就相提并论。"郜鼎争尤力"表明黄守曾有过不凡的武功,而"此日于门报已隆"则显示他现在已经是家风兴盛、门第荣华的人物。
“政尚宽和承祖烈,量涵清浊称家风”两句中,“政尚宽和”说明黄守执政宽厚而不严苛,“承祖烈”则表明其继承了先祖的英烈事迹,“量涵清浊称家风”指他能够辨别是非,且保持家族纯正不渝的品格。
最后,“赐金增秩知非晚,行看丝纶下禁中”两句表达了皇帝对黄守的嘉奖与尊崇。"赐金增秩"指皇上赏赐黄金并加官阶以示荣宠,“知非晚”意味着皇帝认为给予这样的待遇并不为时已晚。而“行看丝纶下禁中”则是说黄守在任职期间,能够观察到民间的细微之处,即使是在监狱中也不例外,这显示了他关心百姓、执法公正的品质。
整首诗通过对寿台州黄守德行与政绩的高度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其深厚的敬意和赞赏。
不详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誓比共姜早,贫如翟母希。
三迁功可大,五福报无违。
衮绣供儿綵,风幡契祖机。
千秋凭直笔,图史播芳徽。
李子通家旧,人门孰与侔。
胸中足今古,皮里贮阳秋。
尊酒怀清致,关山隔俊游。
江城携手地,春色黯离忧。
百首新诗句句妍,追还江左一千年。
春归池草难专美,冷入江枫称所传。
一字人知吟不到,八分我喜录成编。
西来所得真多矣,满箧今藏锦绣篇。
坐阅江城岁月迁,心劳政拙岂能贤。
昔游泉石迷寻访,故里风烟喜接连。
聊假颁宣行素学,敢将迟暮叹华颠。
他年良史徵佳什,会入西京循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