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正觉所作,名为《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其一九八。诗中以禅宗的视角来描绘画像中的禅师和化主,强调了他们的内在智慧与超然境界。
"洞见其颜,拈却案山",意指画像中的禅师洞察一切,超越世俗的表象,仿佛能移开眼前的障碍,直视内心深处。"影流心鉴,智入道环",形容他们的心如明镜,智慧深入佛法的奥秘之中,遵循着宇宙的法则。
"师旷不闻而其声自普,离朱不辨而其色非悭",借用古代典故,师旷即使不亲耳听,也能感知声音的普遍和谐;离朱虽不能分辨颜色,但其眼中的世界并无偏狭。这里比喻禅师们的洞察力超越感官,达到无分别的境地。
最后两句"一点自然兮妙超过去现在,十方平等兮全该内外中间",表达了禅师们与自然合一,超越时间限制,心怀平等,包容万物,无论内外,皆在他们的智慧照耀之下。
整体而言,这首诗赞美了禅师们的内在修为和精神境界,体现了禅宗崇尚的直观体验和超越世俗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