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名为《题子良大令<吏隐图>》,通过对一幅名为“吏隐图”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世俗的疏离。诗中以“朝市之上竟何慕,抱林泉癖毋乃痼”开篇,直接点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接着,“亦吏亦隐处乎中,随身所在两无与”一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希望在官场与隐居之间找到平衡,不受两者束缚的生活态度。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如唐畅、王俭的例子,以及对“簪缨萝薜”的平等看待,诗人表达了对传统社会等级观念的超越,强调了个人内心的自由与独立。
诗中提到的冯侯,是诗人对友人的称谓,通过冯侯的形象,展现了出山后依然保持山林之趣的生活状态。在衙斋中,诗人享受着宁静与自然之美,满阶的花朵、六月的凉风、烟霞的乐趣,都成为他精神世界的滋养。诗人还表达了对远方游历的向往,以及对山间白云、渔樵生活的羡慕,体现了对自然与自由的渴望。
“身外何有彭泽官,梦中犹是柴桑路”,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不屑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即使在梦中,也希望能回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诗人在欣赏友人作品时,感受到其诗中的豪迈与深远,认为这种境界超越了寻常的奇句,更在于其蕴含的真挚情感与深刻哲理。
最后,“溪花不信笑杜陵,留司岂足縻白傅”,诗人以溪边的花朵自比,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同时也暗示自己不愿被官场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结束时,诗人描述了退衙后的悠闲时光,手捧一卷书,心如止水,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对自然、自由与内心世界的高度关注,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