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淮阴侯庙

淮水城南寄食徒,真王大将在斯须。

岂知隆准如长颈,终见鹰扬死雉姁。

落日井陉旗尚赤,春风钟室草先朱。

东西冢墓今安在,好为英雄奠一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题淮阴侯庙》由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所作,通过对淮阴侯这一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深沉思考。

首联“淮水城南寄食徒,真王大将在斯须”,描绘了淮阴侯韩信在淮水城南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他短暂而辉煌的军事生涯。这里将韩信比作“寄食徒”,形象地表现了他早期的落魄与不被重用,而“真王大将”则突出了韩信后来成为一代名将的非凡成就。

颔联“岂知隆准如长颈,终见鹰扬死雉姁”,运用比喻手法,以“隆准”形容韩信的相貌特征,暗示其非凡之气度;“长颈”则暗喻其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然而,“终见鹰扬死雉姁”一句,转折中透露出对韩信最终命运的无奈与哀叹,鹰击长空的雄姿最终却未能逃脱命运的束缚。

颈联“落日井陉旗尚赤,春风钟室草先朱”,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展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落日井陉象征着韩信辉煌时刻的过去,而春风钟室则预示着英雄迟暮的凄凉。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战场的壮丽与历史的沧桑,也寓含了对英雄命运无常的感慨。

尾联“东西冢墓今安在,好为英雄奠一盂”,诗人站在历史的角度,反思英雄们的最终归宿。东西冢墓,既指韩信和其他英雄的墓地,也是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事迹的概括。诗人以“好为英雄奠一盂”的愿望,表达了对英雄们功勋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英雄命运多舛的深深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淮阴侯韩信生平的回顾,以及对历史英雄命运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主义的赞美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65)

钱谦益(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蒙叟。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字:受之
  • 号:牧斋
  • 籍贯:东涧老
  • 生卒年:1582—1664

相关古诗词

己巳八月待放归田感怀述事奉寄南都诸君子

留都文物汉西京,虎踞龙蟠集俊英。

高庙神灵尝陟降,中朝佞幸敢纵横!

琐闱月白钟山晓,乌府霜寒淮水清。

望尽浮云天北极,长安应见泰阶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戊寅九月初三日奉谒少师高阳公于里第感旧述怀三首(其一)

忽漫抠衣拜此堂,心期如梦泪千行。

更阑尚说三条烛,坐久真惭数仞墙。

孔思周情新著作,禹粮尧韭旧耕桑。

明灯促席亲函丈,秋柝沈沈夜未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戊寅九月初三日奉谒少师高阳公于里第感旧述怀三首(其二)

再镇危关锁钥长,一归寇盗总猖狂。

心因忧国浑如醉,鬓为论兵半有霜。

椽笔携将分子姓,靴刀留取压文章。

入郊先问躬耕地,简较秋原几树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岁暮杂怀

卒岁闲门有雀罗,流年徂谢意如何?

看花伴侣青春少,种菜英雄白首多。

佩剑定须悬旧陇,明珠只合换新歌。

剧怜渭水垂纶叟,未应非熊鬓已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