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侄端方过予偕行南村玩月

焚鱼共酌田家醴,欢酣递啸凉风起。

子谙懒叔故相携,指点村南聊纵履。

行行林影摇参差,拄杖扶我长过眉。

幽寻极眺不知倦,路转石角时钩衣。

泉声入耳淙琤玉,何许泠泠砧杵续。

悠然发兴见南山,林壑盘纡如岳麓。

喧卑迥隔区中缘,况复华月升东边。

明凝苔露正皎皎,净映石濑弥娟娟。

方欣清景多幽事,扬煇莫遣浮云蔽。

绝怜萤影巧自持,却厌蛙欢苦无谓。

归来阿朗傍隅趋,示我长吟意有馀。

明宵有月更相就,还看玉轮游舞雩。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侄子端方一同前往南村游玩赏月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情之暖。

首句“焚鱼共酌田家醴”,开篇即以“焚鱼”、“田家醴”点出乡间生活的质朴与闲适,两人在田间小酌,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接着,“欢酣递啸凉风起”,随着欢声笑语,凉风习习,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诗人与侄子“子谙懒叔故相携”,彼此相伴,共同探索乡村的美景,这种亲密无间的亲情关系跃然纸上。

“指点村南聊纵履”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两人在村南漫步的情景,通过“纵履”二字,展现出他们自由自在、随性而行的状态。随后,“行行林影摇参差,拄杖扶我长过眉”两句,通过林影摇曳和拄杖的动作,进一步渲染了行走的动态美,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

“幽寻极眺不知倦,路转石角时钩衣”则表现了两人深入探索、乐此不疲的精神状态,即使路途崎岖,也未能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接下来,“泉声入耳淙琤玉,何许泠泠砧杵续”两句,以泉水的潺潺声和远处捣衣声,营造出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静谧的乡村之中。

“悠然发兴见南山,林壑盘纡如岳麓”描绘了两人登高远望的场景,山峦起伏,如同岳麓,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雄浑。紧接着,“喧卑迥隔区中缘,况复华月升东边”两句,通过对比喧嚣与宁静,强调了远离尘世的纯净与美好,同时,一轮明月升起,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明凝苔露正皎皎,净映石濑弥娟娟”则将目光转向月光下的自然景观,露珠在月光下闪烁,溪水在月色中显得更加清澈,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月夜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方欣清景多幽事,扬煇莫遣浮云蔽”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与珍惜,希望这份宁静与美好能够长久保持,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最后,“绝怜萤影巧自持,却厌蛙欢苦无谓”两句,通过萤火虫与青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以及对某些事物过度喧闹的反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与侄子在南村游玩赏月的美好时光,以及对自然美景和亲情友情的深深眷恋。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是一首富有情感与意境的佳作。

收录诗词(163)

范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四兄茂安之任永嘉

不齐宰单父,廪廪德垂久。

当年诚化洽,谁忍辄欺负。

能令夜渔人,有得弃不取。

何因政乃尔,贤助则多有。

东嘉侔洛师,雅号士渊薮。

儒风既纯古,俗习自忠厚。

兄行试牛刀,岂复劳决剖。

鸣弦会多暇,遇事无掣肘。

悬知著嘉迹,远与宓生偶。

匪谓得声荣,期兄富师友。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次韵侄端臣雨晴出郊

雨中烂熳睡,门径横林扉。

朝晖入瓮牖,起我聊伸眉。

良游眺江郊,揽袂风披披。

平瀛涨新绿,滟漾摇晴陂。

云峦霭空翠,烟树森华滋。

潭渔下罜䍡,陇种行楼犁。

贪穿康乐屐,更杖原思藜。

阿宜倦游还,心事嗟多违。

新功在琢句,非复吴下时。

渊明赋归来,今是知昨非。

君看古贤达,茹草甘长饥。

悠悠身外事,凛凛胸中奇。

因赓喜霁作,用代城南诗。

形式: 古风

送袁上人还铜山

上人眼睛黄,游艺出天悟。

胸中七曜历,掌上九筹数。

通医诏百药,袭气了三住。

馀犹穷众术,辨口剧河注。

谁云不拘教,心实谨律度。

提携木上座,白足勤远步。

丁丁啄郊扉,起我曳尘屦。

高谈翠竹法,时觅碧云句。

语以丘轲书,竦踊知咏慕。

南山古花界,可隐玄豹雾。

挽使小淹留,怀归锡难驻。

长途雪没胫,栗烈正寒冱。

披披拂风袖,笑话岩中趣。

巾瓶到铜山,钟梵岁云暮。

浮云亦何意,南北自来去。

迟尔青春深,过予碧溪路。

形式: 古风

寄题馀姚严公堂

汉家蒲车邀客星,严公高举鸿冥冥。

故人作帝且不屈,肯复俯首趋群卿。

姚江知是公卿聚,乡人尚敬陈山墓。

宁须封鬣卧麒麟,古陇荒凉名自著。

徐侯健令聊弦歌,草鞠犴圄庭张罗。

作堂县圃得面势,正见列岫青峨峨。

堂名不为游观设,标榜严公仰前哲。

令方冰檗事清修,日企陈山思砥节。

世人慕贵不足论,下马泣拜汾阳坟。

令今但望钓翁冢,好尚与俗真莸薰。

往闻范公当守睦,严濑奉祠初结屋。

至今压水抗轩楹,高椓檐牙映乔木。

此堂徐侯能始基,后来继者知为谁。

垩丹他日傥漫漶,补理勿废兹良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