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不出偶成

晚岁光阴只自惊,眼中乐事叹何曾。

雕鞍绣幰多游子,纸帐蒲龛一病僧。

尘翳扫除方寸地,光明散作百千灯。

维摩丈室跏趺坐,千息调匀唤不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晚年时光独自感叹,眼中的快乐何时有过。
华丽的马车里坐着许多游子,简陋的纸帐中躺着一个病僧。
心中的尘埃被清扫,如同点亮无数盏灯。
维摩诘大师静坐禅房,即使呼唤千次也无人应答。

注释

晚岁:晚年。
光阴:时光。
只自:独自。
惊:感叹。
雕鞍:华丽的马鞍。
绣幰:绣花车帷。
多游子:许多游走的人。
纸帐:简陋的纸帐。
蒲龛:用蒲草做的小屋,此处指病僧的住所。
尘翳:心中的尘埃。
方寸地:内心。
光明:明亮。
散作:照亮。
维摩丈室:维摩诘大师的禅房。
跏趺坐:盘腿打坐。
千息:多次呼吸。
调匀:均匀。
唤不应:呼唤不应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蔡戡的《灯夕不出偶成》,主要表达了诗人晚年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对比描绘。首句“晚岁光阴只自惊”直接抒发了对岁月流逝的惊叹,流露出一种对青春不再的惋惜之情。接着,“眼中乐事叹何曾”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生活中欢乐之事的稀少感叹。

诗中通过“雕鞍绣幰多游子”和“纸帐蒲龛一病僧”的对比,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游子们骑着华丽的马车,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而诗人自己则在简陋的病僧居所中度过,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自身的落寞。

“尘翳扫除方寸地,光明散作百千灯”运用象征手法,将内心的清净与智慧比喻为扫除心灵尘埃后的光明,希望能照亮他人,尽管自己身处困境。最后一句“维摩丈室跏趺坐,千息调匀唤不应”,维摩是佛教中的菩萨,诗人以之自比,表示自己虽静坐修行,但外界的呼唤却无法打动,体现了超脱世俗的禅定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情感内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沉思和对自身境遇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255)

蔡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官吏。蔡襄五世孙,蔡伸嫡孙。始居武进,初以荫补溧阳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勤政爱民,赢得清声。生性洒脱,不肯与权奸为伍。韩侂胄掌权后,便告老还乡。才华出众,著作甚丰

  • 字:定夫
  • 籍贯:福建仙游
  • 生卒年:1141—1182

相关古诗词

芍药

自古维扬厥草夭,露红烟紫不胜娇。

郑风已久名溱洧,洛品犹堪压魏姚。

痛饮莫辞金凿落,清标偏爱玉逍遥。

楚狂小子嗟多病,坐对珍丛不自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观雪(其二)

乾坤浩荡渺无涯,龙凤纵横落万家。

似与宓妃矜态度,未应姑射并容华。

排檐巧缀纤纤玉,著树齐开种种花。

料得琼瑶天不惜,等閒狼籍委泥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观雪

卧听跳珠落瓦沟,晓来飞雪冻云稠。

晃观佛国三千界,幻出仙家十二楼。

公子休誇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何如缚取吴元济,夜半衔枚入蔡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过鄱阳湖适遇便风湖面如镜喜而有作

多谢江神不世情,为怜逐客送归程。

一帆风力如飞疾,千里湖光似掌平。

要是吾生仗忠信,自然此意格神明。

反思宦路风波恶,屡触危机梦亦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