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正臣主簿

何郎冰雪照青春,应敌皆言笔有神。

鲁国儒人何独少,元君画史故应真。

百年冠盖风云会,万里山川日月新。

可但诸公能品藻,会须天子擢平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何郎的才华如冰雪般照亮青春,他的笔下仿佛有神
在鲁国这样的儒家之地,为何独独他人才华出众,如同元君画史般真实
百年间群英荟萃,风云际会,万里江山日新月异
不只是各位公卿能品评他的才华,最终还需天子亲自选拔他到重要职位

注释

何郎:指何人,可能是诗人赞美的人物。
冰雪:形容人的才华高洁。
青春:比喻人生的黄金时期。
笔有神:形容文笔生动,富有神韵。
鲁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以儒家文化著名。
儒人:儒家学者。
元君画史: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或画作。
真:真实、卓越。
百年冠盖:形容百年来众多杰出人物。
风云会:比喻英雄豪杰聚集的时刻。
万里山川:广阔的地域。
日月新:形容变化无穷,不断发展。
诸公:对多位显要官员的尊称。
品藻:品评、赞赏。
天子:皇帝。
擢平津:提拔到重要的官职,如平津侯这样的高位。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送何正臣主簿》。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友人何正臣的赞赏和不舍,以及对其才华与品格的高度评价。

“何郎冰雪照青春”,通过“冰雪”比喻何正臣的清廉,"照青春"则表明他的这种高洁品质如同寒光照耀一般,映照出他青年时期的美好形象。这里既赞美了何正臣的为人,也暗示了诗人的深切情感。

“应敌皆言笔有神”,诗人在此强调何正臣文笔之神韵,似乎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他文章中的非凡才能。这也反映出王安石对友人文学才能的推崇。

“鲁国儒人何独少”,提及孔孟之道的发源地—鲁国,强调儒学在那里广泛传播,但其中真正理解并实践的人却不多。这里可能隐含着诗人对于当时士大夫中真懂儒学者寥若晨星的感慨。

“元君画史故应真”,"元君"是对何正臣的尊称,"画史"则指他记载历史的才能。王安石在此表达了对何正臣历史书写能力的认可,并强调其记述的真实性。

“百年冠盖风云会”,这里诗人通过“百年”、“冠盖”等词语,描绘了一种长久的时间流转和重叠交织的历史变迁。"风云会"则象征着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聚集。

“万里山川日月新”,诗人在这里用广阔的自然景观来比喻事物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这也许是对未来变化的一种期待和憧憬。

“可但诸公能品藻”,"诸公"指的是那些有识之士,"品藻"则意味着能够辨别和评估人才。王安石在此希望这些人才能被发现并得到合适的评价。

“会须天子擢平津”,"会须"表达了一种期待或必要性,"天子"指的是皇帝,而"擢"则是选拔的意思。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何正臣能够得到朝廷重用的期望,希望他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评价,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人才选拔与使用的关注。这是一首充满了赞美之辞,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好憧憬。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别韩虞部

客舍街南初著巾,与君兄弟即相亲。

当年岂意两家子,今日更为同社人。

京洛风尘嗟阻阔,江湖杯酒惜逡巡。

归帆岭北茫茫水,把手何时寂寞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吴龙图知江宁

才高明主眷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

闾里不须多按治,山川从此数登临。

茅檐坐隔云千里,柏垄初抽翠一寻。

东望泫然知有寄,但疑公岂久分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送吴叔开南征

掺袂不胜情,犀舟击汰行。

倦游无万里,惜别有千名。

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金陵多丽景,此去属兰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张仲容赴杭州孙公辟

万屋相誇漆与丹,笑歌长在绮纨间。

綵船春戏城边水,画烛秋寻寺外山。

忆我屡随游客入,喜君今赴辟书还。

遥知曼倩威行久,赤笔应从到日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