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顽庵”的僧人的生活与修行状态。诗中通过“道人杨歧五世孙”这一句,暗示了顽庵的身世背景,他来自杨歧禅宗的传承,曾持斧开山,可见其在佛教修行上的深厚根基。
“属时多艰众且去,百折午摧君独存”,描述了在艰难的时代背景下,众人离去,而顽庵独自坚守,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住庵了却行脚债,随缘混入众生界”,说明顽庵在庵中修行,了却了行走四方的修行之债,同时融入世间,体现了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菩萨精神。
“和泥合水二顷田,接待方来一茎菜”,形象地描绘了顽庵的生活简朴,与世无争,以农耕为生,接待四方来客,提供简单的食物,展现了其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生活态度。
“我初北归先过君,彼此老大言无文”,诗人回忆初次拜访顽庵的情景,两人都已年老,交谈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挚的情感流露,体现了深厚的友谊。
“长年听法庵外石,永日不藏岩上云”,进一步描绘了顽庵的修行环境,常年在庵外听法,日复一日,云卷云舒,象征着他的修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莫嫌家风四立壁,应用河沙体坚密”,强调了顽庵修行环境的简陋,但其内心坚定如河沙,体悟深邃。
“客来有以顽自疑,五问道人三不知”,最后两句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对顽庵修行境界的赞叹与好奇,同时也暗示了其修行的高深莫测,令人难以完全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顽庵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信仰、乐于助人、物我两忘的修行境界,以及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