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登含虚阁

圆景光渐阙,海溢秋生潮。

禅林敞高阁,势欲凌云霄。

老僧敬远客,良夜相招要。

焚香足清供,举酒聊逍遥。

河汉西南流,微风忽刁调。

夜气悄且清,川原何寂寥。

悠然动遐想,凭阑发长谣。

商声出金石,馀音一何嘹。

愿随瑶台鹤,高举乘飘飖。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于明月之夜登临含虚阁的所见所感。首句“圆景光渐阙,海溢秋生潮”以月亮逐渐隐没,海水涨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秋夜氛围。接着,“禅林敞高阁,势欲凌云霄”则描绘了高耸入云的阁楼,与禅林相互映衬,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庄严。

“老僧敬远客,良夜相招要”表现了僧人对远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邀请其共度良宵。接下来的“焚香足清供,举酒聊逍遥”则展现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自在,通过焚香与饮酒,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河汉西南流,微风忽刁调”描绘了银河缓缓流动,微风吹过,似乎在调和着夜的宁静。而“夜气悄且清,川原何寂寥”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清冷,川原一片空旷,显得格外寂寥。

“悠然动遐想,凭阑发长谣”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景象时的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吟唱起长歌。最后,“商声出金石,馀音一何嘹”以金石之声象征着音乐的高亢与悠扬,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富有哲思的秋夜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感慨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游金粟寺

我行为寻山,言至东海隅。

连峰尽成童,黄茆弥所如。

于焉载瞻瞩,盎然风气殊。

杖策试探讨,聿来金粟居。

山形既环合,土壤还膏腴。

涧水弦鸣琴,松风簧乱竽。

苍龙与青凤,联翩戏庭除。

好鸟鸣高枝,嘤嘤如有须。

老僧闻足音,延客入精庐。

名香手自焚,茗供与之俱。

言论即契合,不异相煦濡。

向夕犹未归,欲别更踟蹰。

兹游幸一适,如此良非虚。

浩歌下山去,人生电影如。

形式: 古风

赠支硎山人

幽人恋坟墓,搆此山泽居。

层峦代屏障,积石当阶除。

飞泉漱琼瑶,灵籁鸣笙竽。

清音度回风,颓响栖芳株。

入耳尽成曲,喈喈良不殊。

临轩睇冥鸿,坐石见游鱼。

飞潜各有适,悠然忘所如。

缅怀放鹤人,不得同交娱。

商歌满天地,如与金石俱。

富贵非吾欲,逍遥真有馀。

形式: 古风

送周元基之京

孟冬寒气肃,鸿雁飞南翔。

嗟我同心人,翩翩翻北行。

朔风捲征旆,辕马忽悲鸣。

仆夫在门前,亲宾张道旁。

心知生别离,取醉暂相忘。

君昔负奇志,少年怀四方。

迫促未得施,所业但文章。

兹行骋良图,骐骥超康庄。

行道在济时,岂惟名誉扬。

野人幸东壁,冀愿承馀光。

形式: 古风

谢吴铁峰法酒糟鱼

秋水满陂泽,高榆荫村墟。

闭户动经旬,未能忘索居。

足音何跫然,忽枉故人书。

款曲念暌违,况有庭实俱。

法酝出上尊,海鱼离糟邱。

香味良薆然,夐与常调殊。

怀惠欲报之,顾无琼与琚。

惟于引觞际,颇觉愁思祛。

分甘饷吾儿,俾知君意劬。

努力苟能佩,免为人所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