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种德堂》由明代诗人童冀所作,通过“种竹”、“种松”的比喻,引申出“种德”的主题,寓意深远。
诗中首先提到“种竹期作林,种松望成阴”,以竹与松的生长比喻道德修养的过程,期待其最终能如同竹林与松荫一样,成为一片茂盛的景象。接着,“种德何所期,乃在方寸心”点明了道德修养的目标在于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勿谓寸心小,生意无古今”一句强调了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永恒,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内心的修养都是不变的主题。“勿谓萌蘖微,拱把可十寻”则以植物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象征着道德修养的积累与成长,即使开始时微不足道,但经过时间的积累,也能达到令人瞩目的高度。
“柯叶日以茂,根本日以深”描绘了道德修养不断壮大、根基稳固的景象,而“尚虑斧斤伐,莫使牛羊侵”则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担忧,提醒人们要保护好内心的道德森林,防止被外界的诱惑侵蚀。
最后,“我歌聊自儆,持用比心箴”表明诗人通过创作诗歌来自警,以此作为内心的道德准则,体现了诗人的自我反省与道德追求的精神。
整体而言,《种德堂》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比喻,深刻地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力量与价值,是一首富有哲理与启示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