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唐彦猷所题顾野王祠与霍子孟庙对

兰若黄门像,相望博陆居。

衣冠尘亦暗,箫鼓祭全疏。

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

遗风犹可想,吊古一觞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兰花和竹林中的黄门像,遥望着博陆的居所。
华贵的衣冠蒙上尘土,祭祀的箫鼓也显得稀疏。
草木蔓延到荒芜的小径,潮水拍打着夜晚的废墟。
遗留的风俗还能想象,凭吊古人后还剩下一杯酒。

注释

兰若:指竹林或清幽之地,古代官署名。
黄门:宫廷侍从,此处借指博陆居所的主人。
博陆居:可能指某位贵族或名士的住所。
衣冠:古代士人的服饰,代指士人。
箫鼓:乐器,常用于祭祀或庆典。
夕墟:傍晚的废墟,形容荒凉景象。
遗风: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吊古:凭吊古人,追思历史。
一觞:一杯酒,古代饮酒的量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元干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古人遗风的追思与怀念。开篇“兰若黄门像,相望博陆居”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描绘出一幅荒废的古祠图景,兰草覆盖、黄土裹挟的神像,映照着诗人与博陆(唐代文学家)的遥相观望,以及那已被时光掩埋的古人居所。

“衣冠尘亦暗,箫鼓祭全疏”两句,则透露出一种沧桑变迁之感。衣冠代表着古人的遗物和精神,而今朝却只剩下尘封的痕迹;箫(一种乐器)与鼓,原本用于祭祀,现在也只能在祭文中寻觅往昔的回声。

“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出一片萧瑟与荒凉。 草木长满了曾经有人踪的道路,而潮水的声音穿越着傍晚时分的废墟。

“遗风犹可想,吊古一觞馀”两句,则是诗人心中对过往美好的留恋和追思。尽管时间流逝,一些遗迹还能让人联想到过去,而诗人也只能通过举杯饮酒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整首诗通过对古祠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文化和人物的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422)

张元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字:仲宗
  • 号:芦川居士
  • 籍贯:真隐山
  • 生卒年:1091年—约1161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晁伯南饮董彦达官舍心远堂

今夕知何夕,真成累十觞。

炉薰飘月影,蜜炬剪花香。

政懒还诗债,无从发酒狂。

故人怜久客,舞袖要须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钱申伯游东山既归述怀之章

山人不省大明宫,怀昔幽寻自改容。

庐阜东西二林寺,钱塘南北两高峰。

百年有尽云归壑,万事无边月挂松。

满院苍苔重到日,秋光欲滴向人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次韵聪父见遗二首(其二)

鸡屿洋边桃李秾,岸沙遮海暮云重。

乘槎我自犯牛斗,掘狱谁何藏剑锋。

世路肯遵前覆辙,交游谁识后凋松。

此生但得长相见,一笑能轻禄万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次韵聪父见遗二首(其一)

十年迁客北归时,旁海相逢叹渺瀰。

枝上烟光忙蛱蝶,尊中风味夺酴醾。

老来诗思真枯井,别后心情似乱丝。

喜故将军殊矍铄,家山小筑未为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