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钱申伯游东山既归述怀之章

山人不省大明宫,怀昔幽寻自改容。

庐阜东西二林寺,钱塘南北两高峰。

百年有尽云归壑,万事无边月挂松。

满院苍苔重到日,秋光欲滴向人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张元干的作品,名为《次韵钱申伯游东山既归述怀之章》。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

"山人不省大明宫,怀昔幽寻自改容。"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时,对于过去历史遗迹的淡漠以及个人情感的转变。诗人称自己为“山人”,显得与世隔绝,而“不省”则是对过去荣华的淡忘,反而寻找着内心世界的幽静,自我修养。

"庐阜东西二林寺,钱塘南北两高峰。"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游览的地理环境,"庐阜"指的是山势起伏的景象,而“东西二林寺”则是具体的地标。"钱塘"应指今浙江杭州一带的钱塘江,而"南北两高峰"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美化。

"百年有尽云归壑,万事无边月挂松。" 这两句诗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宇宙永恒的哲理。"百年"意味着世间一切都有尽头,而"云归壑"则是自然景观的一种写实,也象征着物是人非的无常。而"万事"指的是世间纷扰复杂的事情,"月挂松"则给人以静谧和永恒的感觉。

"满院苍苔重到日,秋光欲滴向人浓。" 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在这里,“满院苍苔”是对庭院中杂草丛生场景的细腻刻画,而“重到日”则是时间感的渲染,表现出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受。"秋光欲滴向人浓"则是将秋天特有的明朗而柔和的阳光形象化,强调了景物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历史沧桑以及个人情感变化的深刻体悟。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宁静生活和精神寄托的向往。

收录诗词(422)

张元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字:仲宗
  • 号:芦川居士
  • 籍贯:真隐山
  • 生卒年:1091年—约1161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聪父见遗二首(其二)

鸡屿洋边桃李秾,岸沙遮海暮云重。

乘槎我自犯牛斗,掘狱谁何藏剑锋。

世路肯遵前覆辙,交游谁识后凋松。

此生但得长相见,一笑能轻禄万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次韵聪父见遗二首(其一)

十年迁客北归时,旁海相逢叹渺瀰。

枝上烟光忙蛱蝶,尊中风味夺酴醾。

老来诗思真枯井,别后心情似乱丝。

喜故将军殊矍铄,家山小筑未为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聪父见遗韵

拙速还知胜巧迟,男儿功业要逢时。

不妨唾面辱高马,似有泥坑规病鸱。

老去尚堪苏子印,兴来须到习家池。

此心毕娶无馀事,且向春江理钓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访亲于连江因过筠溪叩门循行叹其荒翳不治有怀普现居士口占此章

筠庄主人何未归,溪畔长林穿翠微。

此去功名时欲至,个中车马迹全稀。

茅茨漏久蜗涎篆,篱落攲多蛛网围。

公肯借庵容我老,为公朝夕扫柴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