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其三)落叶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

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

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

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

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翻译

清晨的霜花刚刚覆盖了青翠的树林,遥望远方的故乡,早早地就显得凄清冷落。
落叶萧瑟,纷纷扬扬地落下,门前的小路寂静无声。
渭水吹起了寒风,洞庭湖泛起了波澜,已是多次到了秋末。
想象那遥远的岸边,大部分已被淹没,无数山峰都露了出来,山中的小路,似乎无人踏足。
上次题写在红叶上的诗句已经消失无踪,沿着宫沟的暗流只是空自环绕。
蝉鸣未停,大雁欲飞而过,此刻的心情难以言表。
纷乱的光影穿过窗户,破碎的声音敲击着台阶,有多少忧愁的人啊。
我那旧居在哪里呢?恐怕只有今夜,庭院里会是谁来打扫呢?

注释

晓霜:清晨的霜。
青林:青翠的树林。
故国:故乡。
萧萧:形容落叶声。
渭水:古代河流名。
洞庭:湖泊名。
秋杪:秋末。
重涯:水边的陡峭岸。
啼螀:蝉的一种,叫声凄切。
飞鸿:大雁。
怀抱:心情,思绪。
吾庐:我的住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沂孙的《水龙吟·其三》中的“落叶”部分,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心中凄凉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调,营造出一种萧索、寂寞的秋天氛围。

“晓霜初著青林”一句以冷清的霜作画面开端,霜露覆盖在树林上,使得原本就已经转黄的叶子更加凄凉。随后,“望中故国凄凉早”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份思乡之情显得格外凄凉。

接下来的“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则是景物描写与心境转换的过渡,通过落叶的声音和场景的荒芜,传达出一种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情绪。

“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一句中,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的动荡与不宁。渭水和洞庭湖都是古代著名的地方,此处则是用以形容秋天的萧瑟。

“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一段,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通过对远方山川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孤独行走在无人的山路上的情景,从而映射出一种深沉的孤寂感。

“前度题红杳杳”以下几句,是对过往记忆的追溯和内心世界的流露。诗人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想,来强化自己目前孤独凄凉的情绪。

最后,“望吾庐甚处, 只应今夜,满庭谁扫”则是诗人对于现实环境的询问和内心的自我慰藉。通过对居所位置的寻觅,以及夜晚无人的院落中叶子未被清扫的情景,强化了诗人孤独与凄凉之感。

总体而言,这段诗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内心世界构建,展现了诗人在秋天萧瑟氛围中的寂寞情怀,以及对故国、过往美好时光的深切思念。

收录诗词(69)

王沂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 字:圣与
  • 号:碧山
  • 籍贯:玉笥山

相关古诗词

长亭怨/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形式: 词牌: 长亭怨慢

失调名

挑云研雪。

形式: 押[屑]韵

如梦令

妾似春蚕抽缕。君似筝弦移柱。

无语结同心,满地落花飞絮。归去。归去。

遥指乱云遮处。

形式: 词牌: 如梦令

庆宫春/高阳台.水仙花

明玉擎金,纤罗飘带,为君起舞回雪。

柔影参差,幽芳零乱,翠围腰瘦一捻。

岁华相误,记前度、湘皋怨别。

哀弦重听,都是凄凉,未须弹彻。

国香到此谁怜,烟冷沙昏,顿成愁绝。

花恼难禁,酒销欲尽,门外冰澌初结。

试招仙魄,怕今夜、瑶簪冻折。

携盘独出,空想咸阳,故宫落月。

形式: 词牌: 庆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