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长淮》描绘了淮河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对旅途的细腻感受。开篇“千里淮流势若奔”,以“千里”形容淮河之长,“势若奔”则生动展现了河水流动的迅疾与气势磅礴。接着“咆哮西下地平吞”,进一步渲染了淮河的雄浑与力量,仿佛它在大地间奔腾不息,吞没了前方的平坦之地。
“天吴激浪来江口,鬼伯推潮出海门。”这两句运用神话传说中的“天吴”和“鬼伯”来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汹涌与潮汐的壮观,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和想象力。“疏雨数声云入浦,远林一抹水连村。”则是对淮河两岸景色的细腻描绘,雨点稀疏,云雾轻笼,远处的树林与村落依稀可见,与水面相连,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
最后,“溯流有客登瀛去,路入青河日又曛。”诗人想象着有人逆流而上,前往遥远的地方,而夕阳已渐渐西沉,渲染了一种旅途的孤独与时间的流逝感。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淮河的壮美与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