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叔崇禽声放言

天以鸟鸣春,鸟声不敢止。

天以人鸣道,斯人其可已。

尔鸟固无知,喧啾亦何利。

鼓弄枝头晴,澜翻林外起。

不学九皋鸣,声闻可止此。

不学千仞翔,一鸣来瑞世。

古以鸟名官,列职有理致。

只有归去兮,陶公不尔愧。

人岂不如鸟,鸣则震天地。

不鸣千圣传,则鸣千古事。

诗翁莫浪鸣,文武道未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柏的作品,名为《和叔崇禽声放言》。诗中通过对比鸟鸣和人语,探讨了语言表达与个人品德之间的关系。

开篇两句“天以鸟鸣春,鸟声不敢止”描绘出春天到来时,自然界充满生机,鸟儿欢唱,不停歇,这种场景也象征着人应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紧接着,“天以人鸣道,斯人其可已”则指出了人类通过语言传播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尔鸟固无知,喧啾亦何利”表明鸟儿虽然无知,却仍旧不停地歌唱,这种行为在自然界中也是一种生存和交流的方式。随后,“鼓弄枝头晴,澜翻林外起”则形象地描绘了鸟鸣声在空旷之中的回响。

“不学九皋鸣,声闻可止此”及“不学千仞翔,一鸣来瑞世”两句,通过对古代贤人不随波逐流、有独特声音的赞颂,强调了个人的语言表达应具有独立性和积极向上之意。

紧接着,“古以鸟名官,列职有理致”则从历史角度出发,提到了古代以鸟为官名,这反映了一种秩序与责任的象征。最后,“只有归去兮,陶公不尔愧”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淡泊明志、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赏。

全诗通过对比鸟鸣与人类语言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人品行、社会责任以及文化传承等多重主题的深刻认识。王柏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将这些抽象而深远的议题转化为生动的诗歌形象,使读者在赏析中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与智慧。

收录诗词(454)

王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字:会之
  • 籍贯:婺州金华
  • 生卒年:1197-1274

相关古诗词

和叔崇橘花韵二首(其二)

厥包锡贡三千春,为花著句曾无人。

颗颗珠玑香万斛,薰蒸天地句风蘋。

充实先生诗兴发,韵严不数阳春雪。

龙蛇一纸开天荒,琅然吟破夜光月。

炯炯后皇嘉树中,精白任道言非空。

秉心高洁寄清赏,世人只解歌春红。

形式: 古风

和叔崇橘花韵二首(其一)

清和景气已非春,午阴浓处延诗人。

一杯佳茗沃嘉话,粲然三礼羞蘩蘋。

洞庭手植清香发,金粟银须照肤雪。

薰风十里漾芳思,万斛明珠剖胎月。

素华绿叶骚颂中,光生南国德横空。

朗吟受命不迁句,对花不饮无惭红。

形式: 古风

和咏飞春蔬(其一)

东轩清节乐春蔬,传到孙支百载馀。

一朝拂袖竟归去,应嗤介甫未忘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和易岩木犀韵

秋光未为老,老桂开墙隈。

虽与春风背,依吐心未灰。

香浮玉宇远,体破金粟微。

诗翁被花恼,深夜灯重吹。

今朝恰重九,更泻茱萸卮。

霜螯未堪把,菊蕊青满畦。

景物自冉冉,气候犹迟迟。

对花莫冷淡,行乐姑随时。

清欢既易遇,不饮复何为。

兄弟琴瑟合,子侄鸿雁随。

月明人影散,泚笔赓新诗。

诗力籋天马,不可衔勒羁。

诗坛峻极谢推毂,莫学檀公三十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