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窗

贫士工用短,壮夫溺于诗。

破壁为幽窗,我笔还得持。

高鸟度遗影,风扉语移时。

迨我休暇日,与物聊同嬉。

古来贤哲人,畎亩策安危。

一行或大谬,半隐良亦痴。

寄言山中友,即岁以为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贫困的读书人擅长简练表达,强壮的人沉溺于诗歌的世界。
打破墙壁开辟出小窗,我手中的笔依然握紧。
高飞的鸟儿掠过留下身影,风吹动门扉,我们交谈良久。
等到我闲暇的日子,就与万物一同欢愉。
自古以来的贤明之人,他们在田间也能策划国家的安危。
有时他们的见解大错特错,但半隐其中的智慧也是痴狂的美。
我告诉山中的朋友,让我们以这一年为约定。

注释

贫士:贫困的读书人。
工:擅长。
壮夫:强壮的人。
溺:沉溺。
破壁:打破墙壁。
幽窗:小窗。
我笔:我手中的笔。
持:握紧。
风扉:风动的门扉。
移时:交谈良久。
迨:等到。
休暇日:闲暇的日子。
聊同嬉:一同欢愉。
贤哲人:贤明之人。
畎亩:田间。
策:策划。
安危:国家的安危。
一行:有时见解。
大谬:大错特错。
半隐:半隐其中。
良亦痴:也是痴狂的美。
山中友:山中的朋友。
即岁以为期:以这一年为约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幽窗》,通过对贫士和壮夫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首句“贫士工用短,壮夫溺于诗”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贫士虽生活简朴,但擅长运用有限的资源;壮年男子则深陷于诗歌的世界。接着,“破壁为幽窗,我笔还得持”描绘了诗人自己在简陋环境中坚持写作的情景,显示出他对文学的执着。

“高鸟度遗影,风扉语移时”通过自然景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诗人借此与外界交流,享受片刻的宁静。“迨我休暇日,与物聊同嬉”表达了诗人期待在闲暇时光里,能与自然共乐,寻求心灵的慰藉。

最后四句,“古来贤哲人,畎亩策安危。一行或大谬,半隐良亦痴”借古人的智慧,指出即使是贤哲也有其局限,他们的见解并非尽善尽美,而诗人自己也愿意暂时放下思考,投身于田园生活,以期达到内心的平衡。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昨日侍巾钵饭于天宁蒙示佳什谨次韵

朱门未知禅悦义,富不期奢奢自至。

二韭虽寒故是公,万羊贾祸徒封卫。

我公居尘不染尘,便随一钵遗甘辛。

出家虽非将相事,食菜要是英雄人。

臞儒一生用心苦,何曾梦见鸡映黍。

中丞惜福幸见分,晚食从公当羔羜。

形式: 古风

某以雨有嘉应遂占有秋辄采用家弟韵赋二绝句少赀勤恤之诚也(其一)

云气初看龙起湫,雨声旋听树惊秋。

已教农父歌田守,更遣虞人信魏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某蒙示咏家弟所撰班史属辞长句三叹之馀辄用元韵以示家弟谨布师席

隽永杂俎虽甚旨,何似三冬足文史。

羡子皮里西京书,议论逼人惊亹亹。

戏为语韵网所遗,人皆百能子千之。

虽非张巡遍记诵,岂与李翰争毫釐。

不待区区隶古定,便令景宗知去病。

掇要虚烦四十篇,三卷之博能拟圣。

儒林丈人摛藻春,作诗印可融心神。

我亦从今悔迂学,不须更辨瓒称臣。

形式: 古风

独立

篱门一徙倚,今夜天星繁。

独立人世外,唯闻涧水喧。

丛薄凝露气,群峰带春昏。

偷生亦聊尔,难与众人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