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咏孤竹旧里元韵

何事当年扶义起,于心求所安而已。

采薇歌罢渺难寻,山上清风山下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探讨了历史人物扶义而起的动机与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首句“何事当年扶义起”,提出疑问,引人思考当年为何有人选择站出来,为正义而战。接着,“于心求所安而已”揭示了答案,原来是为了内心的安宁与平和。这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是许多历史人物行动的深层动力。

“采薇歌罢渺难寻”,借用《诗经》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典故,象征着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如同采薇般,虽已成歌,却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确切的痕迹,暗示了英雄事迹往往被时间淡化,但其精神永存。同时,“渺难寻”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山上清风山下水”,以自然景象比喻,清风与流水象征着历史人物的精神与影响,它们虽然无形,却能穿越时空,持续地影响着后世。山上清风,代表了高尚品德与精神的传播;山下流水,则寓意着这些精神的不断延续与扩散,滋养着后来者的心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反思,以及对他们精神遗产的赞美,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及其精神价值的永恒怀念。

收录诗词(501)

金朝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清明纪事兼忆亡友邴西津(其一)

铅华零落冷妆台,明月他乡任去来。

曾忆春闺惊梦觉,杜鹃啼处最堪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清明纪事兼忆亡友邴西津(其二)

忆从花县与琴台,回首燕云不复来。

人物已非城郭是,夕阳流水可胜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清明纪事兼忆亡友邴西津(其三)

家山远隔望乡台,曾见家家扫墓来。

酒冷灯昏香缕细,一番消受一番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清明纪事兼忆亡友邴西津(其四)

不生不灭是灵台,不了将来与未来。

总为夙根情重处,怕言哀处却言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