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扬州忆昔四首(其二)

空遗蒸壤白如银,不见当年指画因。

高视汉庭无出右,清谈洛学竟成真。

极知羽扇为痴具,更恨乌衣是偶人。

六合车书端有意,百年荆棘已生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过扬州忆昔四首(其二)》由元代诗人袁桷所作,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扬州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首句“空遗蒸壤白如银”描绘了扬州昔日的繁华景象,仿佛大地铺上了一层洁白如银的雪,形象地展现了扬州的富饶与美丽。然而,“不见当年指画因”则转折道出了今日扬州的现状,昔日的繁华不再,令人不禁感叹物是人非。

接着,“高视汉庭无出右”一句,将扬州与汉代的辉煌相提并论,表达了对扬州曾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繁荣景象的赞美。而“清谈洛学竟成真”则进一步强调了扬州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暗示了扬州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学术的重镇。

“极知羽扇为痴具,更恨乌衣是偶人”两句,运用典故,以“羽扇”和“乌衣”分别象征着智慧与英雄,表达了对扬州过去人才辈出、英雄豪杰云集的怀念。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人才稀缺、英雄难觅的遗憾之情。

最后,“六合车书端有意,百年荆棘已生春”两句,以“六合车书”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与文化的传播,表达了对扬州作为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作用的认可。同时,“百年荆棘已生春”则寓意着尽管经历了长时间的衰败与荒芜,但扬州依然有着复苏与繁荣的希望,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扬州昔日繁华与今日景象的对比,以及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扬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敬仰和对其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

收录诗词(330)

袁桷(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字:伯长
  • 号:清容居士
  • 籍贯:庆元路鄞县
  • 生卒年:1266—1327

相关古诗词

过扬州忆昔四首(其三)

萧萧冻雨湿旌旄,犹著殷红旧战袍。

金碗昔闻归马埒,牙牌谁肯信龙韬?

楼头换箭鼓声急,堂上传杯歌韵高。

到底奸雄有真态,木绵庵畔鬼车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过扬州忆昔四首(其四)

四城赋拟张衡丽,十鉴书同贾谊哀。

腹里春秋纳云梦,案头今古起风雷。

青山不受折腰辱,白眼岂知徒步回。

舟泊城南更回首,寒风吹泪下天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观物

黄河不信从天下,济水那知有伏流。

自古乾坤合神化,空将简牍费冥搜。

张华博物身终死,邹衍谈天舌竟休。

我亦从今销绮语,春风碧眼玩沙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玉堂合欢花初开郑潜昭率同院赋诗次韵

一树高花冠玉堂,知时舒卷欲云翔。

马嘶不动游缨耸,雉尾初开翠扇张。

旧渴未须餐玉屑,嘉名端合纪青裳。

云窗雾冷文书静,留取馀清散远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