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辍榜聊问之,荅言尽终始。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河边的老翁白发苍苍,相见似乎有些羞愧。
他停下船来随意交谈,讲述了自己的生平始终。
尽管一生贫穷低微,但他已活了九十岁。
他欣喜能与子孙相伴,更觉远离尘世喧嚣是遗憾。
他在黄河拐角处建屋,常在河边垂钓。
他遥望无边的云沙,听着风声水声,心境寂寥。
为了思念的人,他勉强进食,只想永远留在乡间。
世间万事我都不关心,他的心志仅此而已。

注释

皤皤:形容老人须发皆白。
耻:羞愧。
辍榜:停下船。
终始:一生的经历。
贫贱:贫穷低微。
远城市:远离都市。
黄河曲:黄河岸边的弯曲处。
漫漫:无边无际。
萧条:寂静冷清。
所思:思念的人。
强饭食:勉强吃饭。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的作品。诗中的“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两句表达了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漠和不屑一顾,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份孤独与超然。“辍榜聊问之,荅言尽终始”则是说,即使询问世间纷扰,也只是随口答复,谈论起始终的道理。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长度的感慨,以及面对子孙时的欣慰和对遥远都市生活的羡慕之情。“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则是描绘了一种隐居田园、悠然自得的情景。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迷茫与宁静,以及对于流逝岁月的感慨。而“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坚守本真。

最后,“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它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心境,表明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不解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坚守。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其一)

君不见富家翁,旧时贫贱谁比数。

一朝金多结豪贵,万事胜人健如虎。

子孙成行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

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傍人独愁苦。

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

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形式: 乐府曲辞

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

吾友吏兹邑,亦尝怀宓公。

安知梦寐间,忽与精灵通。

一见兴永叹,再来激深衷。

宾从何逶迤,二十四老翁。

于焉建层碑,突兀长林东。

作者无愧色,行人感遗风。

坐令高岸尽,独对秋山空。

片石勿谓轻,斯言固难穷。

龙盘色丝外,鹊顾偃波中。

形胜驻群目,坚贞指苍穹。

我非王仲宣,去矣徒发蒙。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过卢明府有赠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

静然本诸已,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

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

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

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

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

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形式: 古风

初至封丘作

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

去家百里不得归,到官数日秋风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