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日登大茅峰夜宿元符宗坛因呈集虚真人并閒远潘尊师

大茅峰栖云绝顶,祠官石坛秋日冷。

杖藜萧条一老翁,仲冬焚香谒司命。

日间流水俯潺湲,妙意所得何能言。

昔闻兹山直通蜀,避世何必求桃源。

清晨跻攀历深窈,下视诸宫楼观小。

乱叶打头风倒吹,是日苦寒绝飞鸟。

三君弟子老奉祠,清净寡欲真吾师。

清酒绿液半凝脂,慰我远来还渴饥。

閒远先生更奇古,壁间示我虞翁诗。

诗中爱道李太白,结巢云松复此客。

九江秀色虽可餐,高隐何如炼精魄。

吾闻兹山到处有神仙,杨许遗书傥可传。

泥丸绛官朝内景,玉经玄文味至言,如此亦足昌吾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吴克恭在元末明初时期,二月十九日登临大茅峰,夜宿元符宗坛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仙人的向往。

首句“大茅峰栖云绝顶”,以“栖云”二字生动地描绘出大茅峰之高峻,仿佛云雾缭绕其上,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着,“祠官石坛秋日冷”则通过“秋日冷”营造出一种肃穆而清冷的氛围,暗示着此处可能与宗教或祭祀有关。

“杖藜萧条一老翁,仲冬焚香谒司命”两句,诗人以老翁的形象自比,仲冬时节在祠坛前焚香祭拜,表达了一种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孤独与沉思。

“日间流水俯潺湲,妙意所得何能言”描绘了日间山间溪流潺潺流淌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这种美妙意境难以言表的感受,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昔闻兹山直通蜀,避世何必求桃源”一句,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大茅峰独特地理位置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此处可能具有避世隐居的神秘色彩,不需刻意寻找世外桃源。

“清晨跻攀历深窈,下视诸宫楼观小”描述了清晨登山时的壮观景色,从高处俯瞰,诸宫楼观显得渺小,进一步强调了大茅峰的雄伟。

“乱叶打头风倒吹,是日苦寒绝飞鸟”通过描写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同时也突出了大茅峰的险峻。

“三君弟子老奉祠,清净寡欲真吾师”提到三君弟子虔诚地侍奉祠坛,他们的清净寡欲的生活方式成为诗人的榜样。

“清酒绿液半凝脂,慰我远来还渴饥”描绘了在祠坛享用的美酒佳肴,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慰藉了长途跋涉的疲惫。

“閒远先生更奇古,壁间示我虞翁诗”提到与闲远潘尊师的相遇,通过展示虞翁的诗句,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内涵。

“诗中爱道李太白,结巢云松复此客”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以及自己希望像李白一样,与云松为伴,隐居于此的愿望。

“九江秀色虽可餐,高隐何如炼精魄”将大茅峰的美景与隐居生活相比较,认为修炼身心更为重要。

“吾闻兹山到处有神仙,杨许遗书傥可传”表达了对大茅峰可能隐藏着仙人和古代智慧的期待。

“泥丸绛官朝内景,玉经玄文味至言”描绘了大茅峰上的神秘景象,暗示着这里可能蕴含着深奥的宇宙真理。

“如此亦足昌吾年”总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登山经历的满足与期待,认为这样的体验足以增长他的寿命。

整首诗通过对大茅峰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古代仙人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宇宙真理的探索。

收录诗词(66)

吴克恭(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龙翔俊用章住吴白马寺

白马吴中寺,袈裟建业船。

黄花季秋月,锦树大江烟。

洗钵胡僧饭,驮经汉帝年。

何时虎丘石,共论永明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乡人钱明之赴闽阃掾

仗节开闽阃,分曹傍省闱。

用人那有外,观海更无涯。

白露收柑子,南风食荔枝。

未须频会面,多寄府中诗。

形式: 五言律诗

送卓御史移西台

汉节楚江东,堂堂御史公。

秦山指太白,胡马骤青骢。

光映长安月,凉生建业风。

冥鸿有高羽,多在柏台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送汤生茂才归宛陵

春舟度鹤觜,晨鼓发龙湾。

软语劳相接,幽期任独还。

风清建业渚,云白敬亭山。

自有府公荐,惭无游子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