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是对李斛峰尚书的深切缅怀与高度赞扬。林希逸以“三领闽麾节”开篇,巧妙地将李尚书三次担任福建地方官职的经历融入其中,既展现了其在地方治理上的卓越成就,也暗示了其对福建地区的深厚情感。接着,“名高德度宽”一句,高度概括了李尚书的个人品质与政绩,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和宽广胸怀的敬仰之情。
“苦寻盐利病,痛念郡凋残”两句,直接揭示了李尚书在任期间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他深入民间,关注民生,特别是针对盐业问题进行改革,力图解决地方经济凋敝的问题,体现了其为民谋福的决心与努力。同时,“苦寻”与“痛念”两个词,生动描绘了李尚书面对困境时的艰辛与忧虑,以及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
“拟有回天奏,相期对日看”则表达了对李尚书抱负与理想的肯定与期待。他不仅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更有着改变现状、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这句诗暗示了李尚书不仅在地方治理上有显著成效,更在政治上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最后,“入朝孤此意,闻者泪阑干”收尾,点明了李尚书离世后,其理想与抱负未能实现的遗憾,以及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哀悼之情。这句话通过“孤此意”和“泪阑干”两个形象的描绘,深刻表达了人们对李尚书离世的悲痛与惋惜,同时也凸显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李尚书生前事迹的回顾与赞美,不仅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杰出官员的风采,更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怀念与敬仰之情,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敬意的悼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