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狱诗(其七)

末路速多讼,民生滋不辰。

菲屦岂徒象,赭衣应勿纯。

谁谓九人髽,胜彼一人巾。

史迁懋文学,鬻拳济忠钦。

嗟哉方下吏,司鸣遂无晨。

洁身宝琬琰,慎俾就煨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议狱诗(其七)》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司法问题与道德困境。

首句“末路速多讼,民生滋不辰”,描绘了在社会末世,诉讼案件激增,百姓生活日益艰难的景象。接着,“菲屦岂徒象,赭衣应勿纯”两句,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法律制度的不公与混乱,即使是最低微的鞋履也难以避免象征性的不平等,而穿着赭色囚服的人们,其冤屈与无辜不应被忽视。

“谁谓九人髽,胜彼一人巾”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正义的缺失。九人髽是古代丧葬仪式中的一种头饰,此处比喻正义的力量;一人巾则是对个体权利的象征。诗人以此表达对正义被少数人掌控,而多数无辜者遭受不公的批判。

“史迁懋文学,鬻拳济忠钦”引用历史典故,赞扬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和鬻拳为忠义而牺牲的行为,同时也暗含对当代官员道德品质的期待与批评。史迁,即司马迁,汉代著名史学家;鬻拳,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因忠于国君而被杀。

最后,“嗟哉方下吏,司鸣遂无晨”表达了对当下官僚阶层的失望与谴责。司鸣,古代官府中负责报时的官员,此处比喻官员应当尽职尽责,但现实却是“无晨”,即没有公正与光明。

“洁身宝琬琰,慎俾就煨尘”则是诗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呼吁,希望人们能够保持高尚的品德,即使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也要坚守自我,不被污浊所侵蚀。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司法不公与道德沦丧,以及诗人对于社会正义与个人道德的深切忧虑。

收录诗词(1592)

皇甫汸(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议狱诗(其八)

南睢重骨立,太甲本思庸。

孟明岂不念,秦穆霸西戎。

井田与封建,赫赫垂镐丰。

唐明失懿矩,效此肉刑同。

安得缇萦氏,千载鼓芳风。

应有鸡鸣调,垂仁汉牍中。

形式: 古风

议狱诗(其九)

从桥犯玉辂,入庙窃珍环。

释之自守法,抗节为平反。

匪无尚方剑,三尺授奚愆。

张汤视意旨,何啻鸾与鹯。

矫矫安陵柏,异代同勉旃。

形式: 古风

议狱诗(其十)

嗣君遘阳九,艳妻煽方处。

商辛惨炮烙,旷世绳其武。

丕丕李唐祚,不绝亦如缕。

火原伊向迩,持平藉徐杜。

区区麟趾格,何以饬斯蛊。

形式: 古风

议狱诗(其十一)

酬知俪白璧,听讼得黄金。

岂不黩尔贿,道迩理可谌。

古人戒威富,象齿能毁身。

何以谳天子,惟有至公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