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议狱诗(其七)》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司法问题与道德困境。
首句“末路速多讼,民生滋不辰”,描绘了在社会末世,诉讼案件激增,百姓生活日益艰难的景象。接着,“菲屦岂徒象,赭衣应勿纯”两句,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法律制度的不公与混乱,即使是最低微的鞋履也难以避免象征性的不平等,而穿着赭色囚服的人们,其冤屈与无辜不应被忽视。
“谁谓九人髽,胜彼一人巾”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正义的缺失。九人髽是古代丧葬仪式中的一种头饰,此处比喻正义的力量;一人巾则是对个体权利的象征。诗人以此表达对正义被少数人掌控,而多数无辜者遭受不公的批判。
“史迁懋文学,鬻拳济忠钦”引用历史典故,赞扬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和鬻拳为忠义而牺牲的行为,同时也暗含对当代官员道德品质的期待与批评。史迁,即司马迁,汉代著名史学家;鬻拳,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因忠于国君而被杀。
最后,“嗟哉方下吏,司鸣遂无晨”表达了对当下官僚阶层的失望与谴责。司鸣,古代官府中负责报时的官员,此处比喻官员应当尽职尽责,但现实却是“无晨”,即没有公正与光明。
“洁身宝琬琰,慎俾就煨尘”则是诗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呼吁,希望人们能够保持高尚的品德,即使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也要坚守自我,不被污浊所侵蚀。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司法不公与道德沦丧,以及诗人对于社会正义与个人道德的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