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议狱诗(其九)》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坚守与变通,表达了对公正执法的深刻思考。
首句“从桥犯玉辂,入庙窃珍环”描绘了古代君王出行的庄严场景,以及庙宇中珍宝的神秘诱惑,暗喻权力与财富的吸引。接着,“释之自守法,抗节为平反”赞扬了汉代名臣张释之坚守法律,勇于为冤屈之人伸张正义的精神。这种坚持原则、不畏强权的态度,是作者所推崇的高尚品质。
“匪无尚方剑,三尺授奚愆”则进一步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即使拥有尚方剑这样的象征权力的武器,也应以公正执法为准则,不应因个人私欲而违背法律。这里的“三尺”,借指剑的长度,象征着法律的力量和尊严。
“张汤视意旨,何啻鸾与鹯”将目光转向另一位历史人物张汤,对比他与张释之的不同态度。张汤在执行法律时可能过于迎合君主的意图,这与张释之的坚守原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作者对于法律执行者应秉持公正独立精神的期待。
最后,“矫矫安陵柏,异代同勉旃”以安陵柏为喻,赞美那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坚守正直、勇敢面对挑战的人。安陵柏坚韧不拔的形象,象征着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比,探讨了法律、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公正与独立的议题,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和强烈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