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有自淇涉黄河十二首因次其韵(其九)

东风吹扁舟,日暮率西浒。

平生学操舟,未识修途苦。

齐鲁冬春交,河源方仰雨。

千里飞尘沙,经旬饮斥卤。

白鸥落遥湍,忧来时自数。

何当狎禽鱼,去作湖山主。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于淮泗之上,阅读高常侍的诗集时的内心感受与所见景象。诗中的“东风”、“扁舟”、“日暮”、“西浒”等词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仿佛诗人正独自面对着自然与内心的对话。

“平生学操舟,未识修途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他或许在学习如何驾驭生活之舟,但尚未真正理解其中的艰辛与挑战。这种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

“齐鲁冬春交,河源方仰雨。”描述了季节更替、自然景观的变化,齐鲁之地,冬去春来,河源处正期待着雨水的滋润。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隐喻了人生的转折点和希望的降临。

“千里飞尘沙,经旬饮斥卤。”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苦与挑战,千里跋涉,风沙漫天,连续多日只能饮用咸苦的卤水。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旅途的艰难,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由与追求的坚韧不拔。

“白鸥落遥湍,忧来时自数。”白鸥落在遥远的湍流之上,诗人内心涌起忧思,不时地自我反省。这一场景富有象征意味,白鸥象征着自由与超脱,而湍流则代表了生活的波折与挑战。

最后,“何当狎禽鱼,去作湖山主。”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束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希望能够成为湖山的主人,过上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向往自然是许多人心中共同的梦想,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美好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充满了哲理性和情感的深度。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有自淇涉黄河十二首因次其韵(其十)

明月照古堰,夜泊洪河滨。

河流委以输,月亦如环循。

物理有荣悴,发育春风仁。

如何慕古士,卒岁常苦辛。

事情从倒置,何但如积薪。

风尘淹岁月,行路伤心神。

龟蒙不可即,东望空嶙峋。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有自淇涉黄河十二首因次其韵(其十一)

冉冉春云度,依依杨柳津。

渺渺长风沙,恻恻远游人。

黄金销欲尽,白发日夜新。

昨日梦故乡,觉来济水滨。

济水千里驰,去去随漂沦。

宁免颜色改,长岐吹暗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有自淇涉黄河十二首因次其韵(其十二)

忆我出门时,春风初著柳。

行行阻川途,已落飞絮后。

白日感西飞,黄流正东走。

河流几百折,时时回鹢首。

南风自何来,吹渡古汴口。

须臾走尘沙,奄忽迷九有。

收帆斜日明,青山落吾手。

倚杖看春山,不觉立已久。

前临济水清,那堪照衰朽。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济上闻笛

关山不隔梅花梦,吹破乡愁笛里春。

夜水不波残月上,江湖多少未眠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