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有自淇涉黄河十二首因次其韵(其十二)

忆我出门时,春风初著柳。

行行阻川途,已落飞絮后。

白日感西飞,黄流正东走。

河流几百折,时时回鹢首。

南风自何来,吹渡古汴口。

须臾走尘沙,奄忽迷九有。

收帆斜日明,青山落吾手。

倚杖看春山,不觉立已久。

前临济水清,那堪照衰朽。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乘舟沿淮泗河而下,沿途所见之景及内心感受。开篇“忆我出门时,春风初著柳”,以回忆起出发时的景象开始,春风轻拂,嫩柳初绿,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接着,“行行阻川途,已落飞絮后”描述了行进中的艰难与时间的流逝,飞絮象征着季节更替,暗示着时光的匆匆。

“白日感西飞,黄流正东走”运用拟人手法,将太阳和流水赋予情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河流几百折,时时回鹢首”则通过河流曲折蜿蜒的形态,展现了旅途的漫长与波折,同时“鹢首”回转,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思考。

“南风自何来,吹渡古汴口”描绘了南风吹过,渡过古汴口的场景,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暗含着对过往历史的追忆。“须臾走尘沙,奄忽迷九有”则通过快速的尘沙和瞬间的迷失,表现了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和人生的无常。

“收帆斜日明,青山落吾手”写出了诗人收帆时的宁静与夕阳映照下的青山之美,同时也预示着旅程即将结束。“倚杖看春山,不觉立已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沉醉与内心的宁静,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前临济水清,那堪照衰朽”则在清泉的反照下,诗人看到了自己的衰老,既有对青春逝去的无奈,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济上闻笛

关山不隔梅花梦,吹破乡愁笛里春。

夜水不波残月上,江湖多少未眠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泊鲁桥次九逵韵

落帆鲁桥口,意行还自阻。

尝闻鲁获麟,西狩此其所。

去鲁今千年,秋风几离黍。

扁舟春已深,游子歌白苧。

垂荫满芳洲,清湍激回渚。

落日下西皋,苍然见平楚。

归鸟飞已稀,野寺钟初杵。

不知水堰开,夜听舟人语。

嗟余老无成,白发事行旅。

明发不得休,晨飧带沙煮。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再次宿任城韵

北风吹古堰,长河捲沙白。

昔闻谪仙人,曾作任城客。

任城非故楼,胜事今尚籍。

想见天人姿,春风岸乌帻。

落月伴长庚,何处寻醉魄。

我行后千年,空见徂徕碧。

长笛起邻舟,夜静声裂石。

不见贺知章,悲歌向中夕。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钜野次九逵韵

黄河互回折,青山时隐见。

行行次钜野,古服犹汉县。

空闻泽既猪,非复禹初甸。

野色浩无垠,忽复春风变。

春风不可稽,客子行亦倦。

黄金日以销,转觉青衫贱。

雨浊或胶舟,时行眺回堰。

惊吹捲平沙,河流激飞箭。

何处望神京,天涯云一片。

谁云千里遥,去去南风便。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