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禅师示众云见闻觉知只可一度

见闻觉知只一度,如刀斫水终不破。

细寻痕迹了无有,谓无破处则不可。

譬如密室风寂然,谓风无有俱是过。

以扇为风则动摇,风本不动汝会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超禅师示众云见闻觉知只可一度》。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见闻觉知的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首先,“见闻觉知只一度”,意味着每一次的感知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这强调了感知的独特性和瞬间性,如同刀砍水,虽能留下痕迹,但最终水不会因此而被割裂。

接着,“细寻痕迹了无有”,进一步阐述了感知的瞬息即逝,即使我们试图寻找感知留下的痕迹,也终归找不到。这暗示了感知的本质并非实体,而是流动的、变化的。

“谓无破处则不可”则指出,如果认为感知的痕迹可以永久存在,那么这种理解就是错误的。这里强调了感知的非固定性,它不是永恒不变的实体。

最后,“譬如密室风寂然,谓风无有俱是过”,通过比喻,将感知比作密室中的风,即便风无声无息,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同样地,感知虽然可能难以直接观察到,但它确实是存在的。而“以扇为风则动摇”,则是提醒人们,感知并非外界强加的,而是由内心引发的,就像扇动可以产生风一样。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反问,引导读者思考感知的本质,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感知与现实的关系。它不仅展示了禅宗思想的深刻之处,也体现了诗歌艺术的独到魅力。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不能争得偈

头颅蘖蘖贪肉脔,眼孔巴巴憎妒聚。

但寻他人是非说,不知自己败阙露。

斗死他年输与我,斗生今日不及汝。

见时先意相不审,各自念佛修行去。

形式: 偈颂

云庵和尚生日烧香偈

妄见往来颠倒性,智入三际刹那定。

即此名言是污染,知为污染心清净。

此知不属缘非缘,一丝不挂鱼脱渊。

梦幻死生藏不得,永夜清宵常现前。

形式: 偈颂

戊戌岁元日梦云庵携登塔问答甚多觉而忘之作此

政和八年四十八,一念了知一切法。

颠倒妄想垢消灭,平等性智光通达。

常令现前绝功勋,不欲染污差毫发。

云庵梦中提诲我,不然何以同登塔。

形式: 古风

过张家渡遇云庵生辰

十月十六谁宗旨,无声三昧重拈起。

十方三世侧耳听,刹刹尘尘俱解义。

双林树开荣枯枝,宝塔佛分生灭理。

一丝不挂露堂堂,要识云庵今日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