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张家渡遇云庵生辰

十月十六谁宗旨,无声三昧重拈起。

十方三世侧耳听,刹刹尘尘俱解义。

双林树开荣枯枝,宝塔佛分生灭理。

一丝不挂露堂堂,要识云庵今日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洞察。首先,“十月十六谁宗旨”,以时间点的特定性引出对禅宗核心理念的探讨,暗示了禅宗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或时间的流逝,而是深入内心的真理发现。

“无声三昧重拈起”,“三昧”在佛教中指定心专注的状态,这里强调的是在静默中领悟禅宗的精髓,即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触及到宇宙的奥秘,无需外在形式的引导。

“十方三世侧耳听,刹刹尘尘俱解义”,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普遍性和无边界性,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在宏观的宇宙还是微观的尘埃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意义。这体现了禅宗对万物平等、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

“双林树开荣枯枝,宝塔佛分生灭理”,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生命的循环与变化,双林树的荣枯象征着生命的更迭,宝塔与佛像则代表了智慧与精神的永恒。这一联巧妙地将自然与哲学融为一体,揭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动态平衡。

“一丝不挂露堂堂,要识云庵今日是”,最后两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禅宗追求的境界——去除一切外在的束缚,直接面对真实的自我。这里的“云庵”可能指的是某种象征,代表了禅者内心深处的觉醒与自由。整首诗以此结束,留给读者深思的空间,鼓励人们去探索内在的真理,超越表象,直达心灵的核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禅宗的哲学思想,还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永明禅师生辰

西湖水生洲渚失,南屏雪尽峰峦集。

新春归来谁使令,残腊遁逃追不及。

死生难分后先际,古今不与丝毫隔。

平生说法如雨云,说得分明惟此日。

形式: 古风

赠承天邃岑

长沙大虫今尚在,眼吻开合珠光彩。

妙年凭陵舌翻海,衲僧呼作丛林客。

迩来头有把茅盖,栽田博饭自扶耒。

禅道从他别人会,且复闲眠搔痒背。

形式: 古风

题淡轩

道人口吻最光滑,行脚饱参奈粗粝。

少年尝编诸方禅,迩来解毳三只袜。

世味从来崖蜜甜,我此一轩如嚼蜡。

客来有语但寒温,坐久时见眼开合。

形式: 古风

送澄禅者入蒋山

妙明廓彻圆当念,念未圆明颠倒转。

譬如醉眼旋屋庐,屋庐岿然醉目眩。

要令鹘崙常现前,一切时中莫污染。

昔日蒋山解颠草,一字不可饶两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