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题阙(其十三)》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对权力、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洞察。
首句“汉祖提一剑,西行取天下”描绘了刘邦(汉祖)手持宝剑,西征夺取天下的壮举,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与决心。接着,“所过降名城,畴非背主者”则指出刘邦所到之处,皆能降服名城,未见有背叛他的情况,暗示了刘邦的威望与领导力。
“两贤岂相阨,丁公悔其舍”提到两位贤臣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在说刘邦与丁公之间可能存在的纠葛,丁公后悔当初的选择,暗含了对忠诚与背叛的探讨。接下来,“刑赏在须臾,乃复为名假”强调了权力的瞬息万变,以及在权力游戏中,名利与选择的重要性。
最后,“不然卖国儿,项伯开茅社”对比了刘邦与项伯的行为,前者是被赞颂的英雄,后者则被视为背叛国家的恶人。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忠诚与背叛的鲜明态度,同时也对权力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宁如我高皇,福寿独褒借”则是诗人对刘邦的肯定,认为刘邦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个人福祉与长寿上得到了独特的赐予,体现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高度评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叙述,深入探讨了忠诚、背叛、权力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