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六)

露冷风清,山空月明。

天际归鸿书梵字,夜深砧杵送秋声。

眼觑不见,耳听不闻。

与君倾尽此时心,莫认山河作眼睛。

形式: 偈颂

翻译

夜晚寒露清凉,山间月光皎洁。
天边归雁仿佛写着梵文,深夜捣衣声带来了秋天的气息。
即使眼前看不见,耳边听不到。
此刻我愿向你倾诉心声,切勿把江山当作眼睛。

注释

露:露水。
冷:寒冷。
风:风。
清:清凉。
山:山。
空:空旷。
月:月亮。
明:明亮。
天际:天边。
归鸿:归雁。
书:书写。
梵字:梵文字符。
砧杵:捣衣棒。
秋声:秋天的声音。
眼觑:目光所及。
耳听:耳朵听到。
不闻:听不见。
倾尽:全部倾诉。
此时心:此刻的心意。
山河:江山。
作:当作。
眼睛:眼睛。

鉴赏

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偈颂,以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细节为载体,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露冷风清,山空月明"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寂寥的画面,寒露清冷,微风轻拂,山峦空旷,月光皎洁,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

"天际归鸿书梵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归雁的飞翔轨迹比作梵文书写,寓意着僧侣们的修行或人生的无常,以及对佛法的领悟。"夜深砧杵送秋声"则通过深夜的捣衣声,暗示时光流转,季节更替,也暗含了世事如梭的感慨。

"眼觑不见,耳听不闻"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清净与超脱,对外界纷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达到了忘我之境。最后两句"与君倾尽此时心,莫认山河作眼睛",诗人告诉读者,与其执着于眼前的山河,不如专注于内心的感受和交流,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眼光的人生智慧。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简洁,富有禅意,体现了宋代禅宗诗人的生活哲学和修行体验。

收录诗词(228)

释惟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五)

今朝十五,明朝十六。瓠苦瓜甜,松直棘曲。

辟支老汉,炎夏衣楮,严冬浴冰,谩自辛勤,徒劳检束。

争似而今禅和,三三两两,水边林下,寒向火,热乘凉,又谁管你地覆天翻,天翻地覆。

是玉也大奇,只恐不是玉。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三)

夜夜明星现,有眼谁不见。

此夜老瞿昙,却被明星转。

直至而今双眼花,无瑕白玉自生瑕。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二)

浴冰桥畔,伏虎岩前。雪消松杪,春到梅边。

古佛眼睛突出,瞿昙面目昭然。认著依前隔大千。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一)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佛殿对三门,灯笼挂露柱。

形式: 偈颂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