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幽人睡正熟,不知江雨来。

惊风飒然起,声若山岳摧。

起坐不复寐,万感集老怀。

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

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

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

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

即今踰知命,已先十年衰。

不知后此者,壮心肯更回。

旧学日疏芜,书册久尘埃。

圣处与天似,而我老相催。

坐念慨未已,东窗晨光开。

形式: 古风

翻译

隐士沉睡正酣,未觉江面飘雨来。
忽然狂风大作,声音如山崩裂般震撼。
他惊醒再难入眠,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回忆少年十五六,常在松下书房读书。
寒冷长夜难以破晓,独自吟诵无人应和。
虫鸣灯光下静寂,鬼哭声中群山显得凄凉。
雨声正如这情境,壮志虽在,心却如灰。
如今已过半百,身体衰弱已十年。
未来岁月不知如何,是否还能重拾壮志。
旧时学问日渐荒废,书卷积满尘埃。
圣人的境地与天相近,而衰老却催逼着我。
坐思感叹,东方之窗已现晨光。

注释

幽人:隐士。
江雨:江面上的雨。
飒然:突然、猛然。
万感:万千感慨。
松下斋:松树下的书房。
耿难晓:难以破晓的寒冷之夜。
侪:同伴、同辈。
虫语:虫鸣声。
鬼啼:鬼魂的哭泣声。
知命:五十岁,古人称五十为知命之年。
衰:衰老。
旧学:过去的学问。
尘埃:积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在夜晚被雨声惊醒后的感慨和回忆。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深夜被突如其来的江雨唤醒后,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的情景。

“幽人睡正熟,不知江雨来。”开篇就设定了一种静谧而又突然的氛围,诗人在沉睡之中,被夜幕笼罩,未曾预料到江上即将倾盆大雨的到来。

“惊风飒然起,声若山岳摧。”雨来的突然和猛烈,使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一变,从安稳的睡眠中被惊醒,仿佛听到了山岳崩溃的声音,显示出雨声之大,震撼之力。

“起坐不复寐,万感集老怀。”在这样的夜晚,诗人无法再入睡眠,他的心中充满了无数的思绪和感慨,这些情感积累于心底,就如同岁月在他的身上刻下痕迹。

“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诗人的心灵开始飘向过去,那个十四五岁读书的时光,他坐在松树下专注地研习经典,夜晚的寒冷和孤独,都未能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

“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诗人回忆起那段岁月,那种在深夜里独自一人朗读书籍的情景,是那么地寂静而又难以理解,只有自己最为知己。

“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在这样的一个冷清的夜晚,即便是细小如蚊的叫声,也显得格外凄凉,而远处山中似乎还有着鬼神的低吟,让人感到一种超自然的悲哀。

“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的豪情依旧未减,他的心中那股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壮志,就如同这无尽的夜雨,不曾有过半点衰退。

“即今踰知命,已先十年衰。”然而,当诗人回望自己的人生轨迹时,却发现已经不知不觉中过了十余年光阴,壮志未酬,但岁月却在无声中流逝。

“不知后此者,壮心肯更回。”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心中充满了疑惑,不知自己那颗曾经的壮心是否还能再次燃起,而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旧学日疏芜,书册久尘埃。”他所追求的知识与学问,如今也已被岁月所掩埋,书籍上的字迹被厚厚的尘土所覆盖,显得有些荒废和遗忘。

“圣处与天似,而我老相催。”诗人在这样的夜晚感叹自己与那些伟大的理想或知识之间的距离似乎与日俱增,而自己的年华却在不断地逼近暮年,被时光所不留情面。

“坐念慨未已,东窗晨光开。”诗人坐在那里沉思,心中的感慨还未来得及释放,就听见了窗外传来了曦光初照的消息,这夜晚终于要结束了。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夜雨不寐

雨急点不疏,瓦乾声可数。

滴破江湖梦,合眼无复补。

更长酒力短,睡甜诗思苦。

已自不成眠,如何更遭许。

形式: 古风

夜雨晓发横冈

酝造通宵雨,殷勤数日风。

加三浓稚绿,第一淡蔫红。

润物初非惠,司春岂有功。

老农私独喜,不羡去年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夜宿东渚放歌三首(其三)

天公要饱诗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

旋裁蜀锦展吴霞,低低抹在秋山半。

须臾红锦作翠纱,机头织出暮归鸦。

暮鸦翠纱忽不见,只见澄江净如练。

形式: 古风

夜宿东渚放歌三首(其二)

看山须看山表里,不然看山还误事。

平时只爱万峰青,落日惟存数尖紫。

浙江船上多少人,往来看山谁识真。

丁宁舟人莫浪语,却恐儿辈不肯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