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崆峒山

圆方相涵浩无穷,巨细长短相形中。

至人遗形立于独,直与天地相始终。

不离汾水见姑射,心知何处非崆峒。

惜哉小智闻道晚,强以耳目寻遗踪。

去城三十里而远,其下闻道轩辕宫。

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

悄然坐我白茅室,目所未击神已通。

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

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

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

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

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崆峒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刻感悟。诗人以圆方相涵、巨细长短相形的自然景象开篇,引出对至人境界的思考,即遗形立于独,与天地相始终。接着,通过“不离汾水见姑射”、“其下闻道轩辕宫”的描述,展现了山川灵秀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生动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与惊喜,最终到达开阔之地,群峰环抱的壮观景象。在“白茅室”中,诗人与青山、涧水对话,仿佛进入了超脱世俗的境界,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目所未击神已通”的状态。

“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交流,如同宾主之间的深邃对话。在这一段中,诗人强调了内心的体验胜过外在的观察,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

“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观照方式的反思,认为真正的感知不应局限于表面的问答,而是深入内心,达到一种超越形式的领悟。最后,“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进一步阐述了得意忘象的境界,并非依赖于时间或外在条件,而是内在精神的自由与解放。

“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站在高处俯瞰山景的壮丽景象。最后一句“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则以归途中的美景和梦境结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及宇宙奥秘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题杨秘监画马

杨侯诗人寓于画,后身韩干前身霸。

骅骝万匹落人间,一纸千金不当价。

曾貌先帝麝香骢,纸上飞出天池龙。

至今画史比良乐,一洗万古凡马空。

时手画皮叹奇迹,二百年来无此笔。

艰难常恨少神驹,掩图独抱龙媒泣。

形式: 古风

灵岩寺

泰山天下山,方山屹相对。

何时巨鳌趾,中断神斧快。

遂令齐与鲁,划若中作界。

阳坡青磝磝,阴崖白硙硙。

众峰如环城,盘盘一都会。

一径入灵岩,十里行竽籁。

飞泉何处来,石梁纳高派。

金碧閟精蓝,未到气先迈。

钟鱼集万指,陈迹向千载。

何人僧伽藜,入壁了无碍。

铁君岂知道,證此身不坏。

异类服猛逸,草木动光怪。

信知像教力,超越范围外。

年来笔墨废,政坐耳目隘。

不行万里脚,恐负三生债。

济南山水窟,岩寺风烟最。

乞我一把茅,飞身入图画。

形式: 古风

江岸舣舟图

远村树如荠,近岸舟如月。

孤舟泊沙尾,危樯见木末。

前山景色佳,日暮凉风发。

时有渡头人,萧萧吹素发。

形式: 古风

香山飞泉亭

霜风吹林林叶乾,泉声落日毛骨寒。

道人清晓倚阑干,自汲清泉扫红叶,一庵冬住白云端。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