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常州感慈邦长老

君不见大通方丈空无物,亦不拈椎并竖拂。

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顶门遭一咄。

感慈神骏渥洼流,壁上高僧莫遣酬。

霹雳一声龙破柱,此中何处有裴休。

形式: 古风

翻译

你难道没看见大通禅师的方丈空无一物,他也不使用禅杖和拂尘。
他的本源自性还未开口表达,就已经在头顶受到质疑的呵斥。
感受慈悲的力量如同良马奔腾,墙壁上的高僧请勿回应。
突然雷声响起,如龙破柱,这里哪里还有裴休的身影?

注释

君不见:比喻未见或忽视。
大通方丈:指禅师的修行之地。
空无物:形容禅师修行的清静。
拈椎并竖拂:禅师使用的法器,象征禅修。
本原自性:指人的本质或佛性。
出喉:开口表达。
遭一咄:受到质疑或批评。
感慈:感受慈悲心。
霹雳一声:比喻突如其来的惊变。
裴休:可能指代某位禅师或诗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赠常州感慈邦长老》。诗中以禅宗的修行和佛法为题材,通过描绘大通方丈(可能指禅宗修行者)的修行境界,展现了禅宗对空性的理解和追求。

首句“君不见大通方丈空无物”以“空无物”形容禅修者的内心清静,摒弃世俗杂念。接下来的“亦不拈椎并竖拂”暗示修行者并未停留在形式上的禅定,而是深入内在的领悟。“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顶门遭一咄”进一步强调修行者在追求真我本性时,即使还未完全表达出来,也已面临佛法的考验,即“一咄”(呵斥)的顿悟。

“感慈神骏渥洼流”将慈悲比作神骏的马,象征长老的智慧如神骏般奔腾不息,而“壁上高僧莫遣酬”则提醒其他僧人不要轻易回应或评判,暗示长老的智慧深不可测。“霹雳一声龙破柱”以雷声和龙的形象,象征佛法的震撼力量,以及长老突破自我、直指人心的教诲。

最后,“此中何处有裴休”借唐代禅师裴休的故事,表达对长老禅学造诣的敬仰,裴休曾有“一喝便醒”的禅宗故事,此处暗喻长老的教诲如同裴休的喝声,能瞬间点化人心。

整首诗以禅宗修行的意象和典故,赞美了长老的智慧与修为,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色。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赠麻田山人吴子野

汶阳我昔见苏李,人言吴子归未几。

长啸春风大泽西,却望麻田山万里。

不逢郑老溪上箭,欲致朱公路傍米。

今年穷巷丝生发,马尾吹风化衣袷。

定知赤鲤蓦波涛,何意黄冠惊仆妾。

琅函万过阴魄悲,心无丹白炉生儿。

山中种芝岂无侣,成都醉眠未当去。

愿从王烈或见呼,试访孙登竟无语。

弃家内愧非此流,此身天地一虚舟。

未应齿豁尘埃里,乞与青精救白头。

形式: 古风

赠戴嗣良歌时罢洪府监兵过广陵为东坡公出所获西夏刀剑东坡公命作

三郎少日如乳虎,代父搏贼惊山东。

硬弓长箭取官职,自说九战皆先锋。

将军拳勇馈不继,痛惜灵武奇谋空。

城头揶揄下俯走,壮士志屈羞填胸。

平生山西踏霜雪,洪府下湿号儿童。

闻名未识二十载,初见长揖东坡公。

锐头短后凛八尺,气似饮井垂檐虹。

只令不语当阵立,望见已是千夫雄。

往年身夺五刀剑,名玉所擐犀札同。

晨朝携来一府看,窃指私语惊庭中。

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

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苍龙。

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东坡喜为出好砺,洮鸭绿石如坚铜。

收藏入匣人意定,蛾眉稍进琉璃钟。

太平君子尚小毖,戒惧邾小毋荓蜂。

舞干两阶庶可睹,跳空七剑今何庸。

我为苏公起扬觯,雅歌缓带聊堪同。

从公请砺归作砚,闻公尝谏求边功。

形式: 古风

季夏即事

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

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

形式: 六言诗 押[支]韵

馆宿

残雪封条未乾,兰台襆被春寒。

斜日房栊吏散,鸣鸠飞下栏干。

形式: 六言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