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一)

六十三馀七十翁,颇从静里得些工。

阴阳理向尘尘见,天地心于物物同。

荔挺生来元不死,葭灰塞处自能通。

古今宇宙浑如此,康节何烦企下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六十三岁的老翁,从宁静中获得了一些技艺。
在万物中洞察阴阳之理,天地之心对万事万物都一样公正无私。
荔枝树生命力顽强,本就永不死亡,芦苇灰烬堵塞之处也能自行疏通。
古往今来的宇宙法则始终如一,像程颐这样的哲人何必去仰望他人。

注释

六十三:指年龄。
翁:老人。
静:宁静。
工:技艺。
阴阳理:宇宙的阴阳法则。
尘尘见:在每一件事物中体现。
天地心:天地的公正之心。
物物同:对待万物一视同仁。
荔挺:荔树枝干。
元:本来。
不死:生命力顽强。
葭灰:芦苇灰烬。
塞处:堵塞之处。
自能通:能自我疏通。
古今宇宙:古今的宇宙法则。
浑如此:始终如一。
康节:程颐,北宋哲学家。
企下风:仰望他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潜的作品,名为《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一)》。诗人在此通过对自然界阴阳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于宇宙本原和生命哲学的洞见。

“六十三馀七十翁,颇从静里得些工。”这里诗人自称已是年逾古稀之人,但仍在寂静中学习,获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反映了诗人的谦虚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

“阴阳理向尘尘见,天地心于物物同。”这一句表达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及万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哲思。这里的“阴阳”指的是宇宙间对立统一的两种基本力量,而“天地心”则象征着自然界的本质与万物共通的精神。

“荔挺生来元不死,葭灰塞处自能通。”这句诗描绘了植物(以荔枝为例)即使在不利条件下也能顽强生长的生命力。这也是对人世间坚韧不拔精神的一种颂扬。

“古今宇宙浑如此,康节何烦企下风。”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永恒规律,得出了一个结论:无需过分追求外在功名,只要顺应天地之道,便能达到内心的平和。这里的“康节”指的是内心的安宁与节制,“企下风”则意味着不必急于求成,不必追逐世俗的浮华。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以及对生命和宇宙本原的哲学思考。通过这些思考,诗人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平和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三)

劝君莫望楚云飞,一片云飞两泪垂。

去岁尚传鸿雁信,今年空念鹡鸰诗。

大刀折处心尤苦,半臂添来体更羸。

鼓笛谩将厅事聒,谁知里面有人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中秋无月和曾仪吉制干

见说琼楼忒煞寒,云衣特地护霄端。

也应齿发十分老,自是嫦娥一笑难。

此夜不妨留客醉,明年未卜共谁看。

归与丘壑无穷趣,何惜相从乐且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五用出郊韵三首(其三)

冥鸿本拟与鸡连,一笑西风沆瀣前。

放步退来元有地,从头算去莫非天。

可怜高举抟风翮,争似低飞饮露蝉。

若使危机能彻底,盈虚消息岂其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五用出郊韵三首(其二)

看他南亩十分收,归去来兮事尚悠。

梦里便寻青栎社,生来几过白蘋洲。

向前七帙无多岁,更后三朝即半秋。

如电如阴如幻境,还知生熟路头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