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春天的凋零景象开篇,"莺老花残,春事已过",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凄凉与落寞。接下来,诗人以"明眼衲僧,多是蹉过"暗示那些洞察世事的高僧也可能因未能及时领悟而错过某些珍贵的时刻。"楝花信风,不肯放过"进一步强调自然的变化不息,连楝树的花期也不肯轻易放过,暗示时光无情流逝。
"万户千门,一时俱过"则将视角扩大到人间,世间万物都在时间的洪流中匆匆而过。"筑著磕著,是谁之过"提出问题,世间万物的消逝,究竟是谁的责任或过错?最后两句"转换不得,也要验过"表达了对无法挽留时光的无奈,同时也强调了经历和体验的重要性,即使无法阻止变化,也要珍惜当下,亲自去验证和经历。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春天的凋零象征生命的无常,通过自然现象和僧侣的视角,寓言般地探讨了人生中的错过和体验,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