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拨闷》,是明代诗人张鋐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秋天的寂寥与离愁别绪,内心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诗人在青天之下,树木梢头,白日斜照城阴的景象中,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寂莫悲秋客,徘徊去国心。” 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他如同一位在秋季独自游荡的旅人,心中充满了对离开国家的不舍与怀念。这种情感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青天悬树杪,白日下城阴。” 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略带凄凉的画面:高悬于青天之上的树木梢头,与逐渐下沉的白日映照下的城阴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也隐含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瀚海云初积,虞渊水更深。”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深沉。瀚海(广袤的沙漠)上云层开始聚集,象征着未来的不确定与未知;虞渊(太阳落下的地方)处水更深,暗喻着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深邃。
“万方瞻造父,何处八鸾音。”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与期待。万方之人仰望造父(古代传说中的驾车高手),寓意着人们对贤能之士的渴望;然而,在这纷扰的世界中,又何处能找到那八鸾(传说中的八匹神马)的音讯,象征着寻找理想与实现抱负的艰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离愁别绪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国家和理想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