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伊水

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

是时春向深,两岸草如积。

迢遰望洲屿,逶迤亘津陌。

新树落疏红,遥原上深碧。

回瞻洛阳苑,遽有长山隔。

烟雾犹辨家,风尘已为客。

登陟多异趣,往来见行役。

云起早已昏,鸟飞日将夕。

光阴逝不借,超然慕畴昔。

远游亦何为,归来存竹帛。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我缓缓地涉过清澈的伊水,河水清澈能看见水底的石头。
此时春意正浓,河岸两边的草丛如同堆积起来一般茂盛。
远远望去,小岛与沙洲连绵不断,渡口附近的道路曲折延伸。
新叶在枝头稀疏地点缀着红色,远处的原野上一片深绿。
回头眺望洛阳的园林,已被长山阻隔。
虽然烟雾中还能辨别出家的方向,但风尘已使我成了过客。
登山登高,景色各异,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在忙碌着生计。
天色早已昏暗,鸟儿也即将归巢,日暮西山。
时光流逝,不等人,不禁让人怀念过去的时光。
远游究竟为何呢?归来后只能在书卷中留存记忆。

注释

悠悠:形容缓慢的样子。
涉:徒步过河。
伊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河南境内。
清见石:清澈见底。
是时:这时。
向深:接近尾声。
迢遰:遥远的样子。
逶迤:蜿蜒曲折。
津陌:渡口和田间小路。
新树:新发的树叶。
遥原:远方的原野。
上深碧:一片深绿色。
洛阳苑:古代洛阳的皇家园林。
长山隔:被长山隔断。
烟雾犹辨家:家的方向在烟雾中隐约可见。
风尘已为客:风尘仆仆,已成为旅途中的过客。
登陟:登山。
异趣:不同的景色。
行役:指因公务或劳役而行走在路上。
逝不借:无法挽留。
畴昔:从前。
远游亦何为:远游到底为了什么。
归来存竹帛:归来后的事迹只能留在书册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游览伊水时的所见所感。开篇"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两句,通过对伊水清澈可见底部石子的描述,展现了伊水的清幽与宁静。

接着"是时春向深,两岸草如积",诗人捕捉到了春季景象,两岸的野草蓬勃生长,显得丰富而有层次。"迢遴望洲屿,逶迤亘津陌"一句,则描绘了诗人远眺时所见到的江中小岛(洲屿)和岸边曲折的小路。

新树落疏红,遥原上深碧。"这两句,通过对春日新绿的树木与远处山冈深蓝色调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发,以及景物的层次感。

"回瞻洛阳苑,遽有长山隔",诗人转头望向洛阳城中的园圃,不料却被连绵的长山阻隔。这里流露出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怀念和不舍。

接下来的"烟雾犹辨家,风尘已为客"一句,通过烟雾中依稀可辨认出的故乡屋宇,以及被风尘所覆盖而变得陌生的道路,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

"登陟多异趣,往来见行役。云起早已昏,鸟飞日将夕"四句,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种种感受和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包括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以及日暮时分的感慨。

最后,"光阴逝不借,超然慕畴昔。远游亦何为,归来存竹帛"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不可挽回的感叹,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同时也透露了即使是在外游历,但心中还是渴望归去,留住那些珍贵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春季伊水之滨所体验到的自然美与个人情怀。

收录诗词(5)

韦述(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著名史学家。开元五年,中进士,授栎阳尉,转右补阙,迁起居舍人。说重词学之士,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乾常游其门。十八年,兼知史官事,转屯田员外郎、吏部职方郎中。二十七年,转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天宝初年,历太子左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九年,兼充礼仪使,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述著有《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西京新记》五卷、《御史台记》十卷、《开元谱》二十卷,并传于世

  • 籍贯:京兆万年
  • 生卒年:?-757年

相关古诗词

三代掌纶诰,一身能唱歌。

形式: 押[歌]韵

腊月中游发生洞裴回之际见双白蝙蝠三飞洞门时多异之同为口号

欲验发生洞,先开冰雪行。

窥临见二翼,色素飞无声。

状类白蝙蝠,幽感腾化精。

应知五马来,启蛰迎春荣。

露冕□之久,鸣驺还慰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

陆海披晴雪,千旗猎早阳。

岳临秦路险,河绕汉垣长。

行漏通鳷鹊,离宫接建章。

都门信宿近,歌舞从周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送顾况归茅山

圣代为迁客,虚皇作近臣。

法尊称大洞,学浅忝初真。

鸾凤文章丽,烟霞翰墨新。

羡君寻句曲,白鹄是三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