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和臞仙

病愧陶隐居,投簪发亦绿。

只有觅栗儿,门业愁难续。

正似厉人媸,生子遽以烛。

但勿坠先业,那复计荣辱。

惟恐顽若余,碌碌空食粟。

山林懒慢人,家法无检束。

痴儿手一经,貌合神不属。

养德应蒙求,明箴先寡欲。

过忧天将坠,多事蛇添足。

愿君惠直言,庶不失刻鹄。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书諴的《答和臞仙》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未能完全脱离尘世的自责。首句“病愧陶隐居”流露出对陶渊明健康状况的同情,同时也暗含自己未能如陶潜般淡泊名利的遗憾。接着,“投簪发亦绿”描绘出诗人头发斑白但仍坚守简朴生活的形象,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内心的无奈。

“只有觅栗儿,门业愁难续”进一步表达了家庭经济的艰难,诗人担忧无法延续家族产业,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比喻,批评那些急于追求功名的人,如同急于点亮蜡烛照亮孩子的丑陋面貌,暗示了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

诗人告诫自己要保持先辈的美德,不计个人荣辱,同时提醒自己不要像自己一样庸碌无为,只是空耗粮食。他自嘲为“山林懒慢人”,表明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也承认自己缺乏严格的自律。

“痴儿手一经,貌合神不属”描述了自己虽然外表看似专注,但内心并未真正投入,这与修身养德的要求相去甚远。诗人认识到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修养,减少欲望,避免过度忧虑和多余的行为。

最后,诗人恳求对方给予坦诚的建议,以免自己误入歧途,希望能像刻鹄(雕琢鸿雁)那样精准地追求理想。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反省的精神。

收录诗词(23)

书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自翠微山口至第一桥

絷马龁平冈,欲试济胜具。

奚奴荷拄杖,负手就熟路。

经秋无飘风,丹黄满岩树。

迤逦缘涧滨,瞩目尽良遇。

谷口忽若吞,噬嗑饱烟雾。

西折磴渐危,山势益奔骛。

小坐拂藓石,佳境在指顾。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题臞仙泥金画石便面为嵩山作

米颠爱石世尽知,臞仙画石实过之。

为我曾作《双石图》,墨光压扇千钧携。

嵩山扇头画更好,银染金皴气逾老。

野花野草含秀润,芬芳镇与烟霞保。

年来卧病神志昏,双眸冷醒莓苔痕。

连阴独坐户牖暗,无乃久雨云生根。

契阔将荒蒋诩径,却喜求羊新有赠。

况是相思索我言,我言拙硬殊难称。

二君与我交最深,笑言往往相规箴。

但愿此交同此石,人间无处重黄金。

形式: 古风

食笋行戏赠臞仙

可使身无肉,不可食无竹。

将军嗜笋体瘦健,昌歜羊枣皆粗俗。

潞河秋泊渭川贾,筐篚腥倾箨龙脯。

乍看鳞甲形模糊,尚觉彭亨郁余怒。

将军晓起饥肠鸣,蜿蜒入口风雷轰。

鍊珍百品不足数,一味清净廉泉僧。

闻道此僧善说法,不棒不喝不梵夹。

化身现在我窗前,我亦从之敬而狎。

一阳初复萌始孳,弹指蛩鸣锸可施。

拟夸新脆连根赠,却恐狐搰反被嗤。

知子多生饱蠹简,啖蔗佳境应非远。

形式: 古风

龙王堂双松歌

双松夭矫凭潭起,定是卢师二龙子。

卢师死后无所归,觅父还窟带泥水。

尽吸东潭涸欲焦,并注此潭流不止。

此潭之龙向来懒,吝雨悭云灵未显。

一泓玦玦不出山,安有余滋及田畎。

双松久已承家风,遂使都人识者罕。

我亦年来万事慵,登山疲苶逢双松。

掀髯大笑投诗去,谡谡西庄在下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