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残春》,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学者陈寅恪所作。诗人以伤春之情起笔,独自站在湖楼的一角,感叹时光匆匆,春光已逝,流露出深深的感伤。他通过读史,意识到历史的无情变迁,眼前之景让他忆起去年此时的人和事,倍感物是人非。
诗人过江时,看到百姓忍饥挨饿的困境,心生悲悯,却又感到无力改变。他对尘世的冷漠与世俗的亲近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情冷暖的感慨。最后,诗人借景抒怀,注意到蛮山间的红榴如火,绿榕新生,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尽管春天已逝,但自然的生机仍在,这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坚韧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陈寅恪独特的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