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雨中宛有秋色四望之际百感生焉因题于纸

粟花时节雨脩脩,莫道如秋即是秋。

客路几千成大梦,年华一半落东流。

眼存将圣生前笔,心得骚人格外愁。

微物若教无所失,尘埃犹愿补嵩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粟花盛开的季节雨水连绵不断,不要说现在就像秋天一样。
漫漫旅途中的我做了许多梦境,青春年华已流逝了一半。
我心中珍藏着先贤的遗笔,诗人的心境更加忧郁。
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不愿失去,我愿以尘埃之力去弥补高山的亏欠。

注释

粟花时节:指特定的季节,粟花开的时节。
脩脩:形容雨势连绵不断。
莫道:不要说。
即是:就是。
客路:旅人的道路。
大梦:比喻人生的幻象或梦想。
年华:青春岁月。
东流:向东流逝,象征时间的消逝。
眼存:心中珍藏。
将圣:指圣贤。
生前笔:先贤留下的著作或遗墨。
骚人:诗人。
微物:极小的事物。
无所失:不愿失去任何东西。
尘埃:比喻微不足道的力量。
嵩丘:这里泛指高山,可能指嵩山。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季夏时节的景象,雨水绵绵,让人感觉即便是在夏日,也有秋天的凉意和萧瑟。诗中的“客路几千成大梦”表达了对远方旅途的向往以及生活如梦的感慨,而“年华一半落东流”则是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悲哀。

“眼存将圣生前笔”可能是在提及某位历史人物或先贤的书法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尊崇之情。而“心得骚人格外愁”则是说诗人的内心深处受到《离骚》这类文学作品的影响,产生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忧虑和思考。

最后两句“微物若教无所失,尘埃犹愿补嵩丘”表达了诗人对待世间万物都给予关怀和教育的态度,即便是细小之物也不遗漏。而“尘埃犹愿补嵩丘”则是一种比喻,表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尘埃,也渴望能够补救过往的错误或缺失,就如同想要填补已倾颓倒的山丘一样。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宜春台

谪官谁住小蓬莱,唯有宜春有古台。

千里待看毫末去,万家攒作画图来。

云中罗绮香风落,月底笙歌醉梦回。

莫怪江山苦相助,骚人没后得真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往山舍道中作

截竹成舆不用轮,东行尽日稳宜身。

前看叠嶂如无路,每到平田始见人。

下户半曾差作役,朽株多已祀为神。

生涯一撮诚何有,且免庸儿共拜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忠武侯

齐霸燕强旧有基,当年管乐易为奇。

何如新野羁栖后,正值曹公挟帝时。

指画二州收汉烬,安排八阵与天期。

才高命短虽无奈,犹胜隆中世不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怡山长庆寺

行行金碧里,气象恍如春。

不记来时路,自嫌衣上尘。

院香知有佛,僧静似无人。

十载京华梦,相逢一欠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