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山舍道中作

截竹成舆不用轮,东行尽日稳宜身。

前看叠嶂如无路,每到平田始见人。

下户半曾差作役,朽株多已祀为神。

生涯一撮诚何有,且免庸儿共拜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不用车轮的竹制小车,向东行驶整天都平稳舒适。
前方山峦重叠看似无路可走,每当到达平坦田野才见到人烟。
许多人家的下门曾经差役出入,朽木残根多已供奉为神灵。
一生简朴实在没什么,只求不与庸俗之人一同拜尘世浮华。

注释

截竹:用竹子制作。
成舆:制成车辆。
不用轮:没有车轮。
东行:向东行走。
尽日:整天。
稳宜身:平稳舒适。
叠嶂:层层叠叠的山峰。
无路:看似无路。
始见人:开始看到人烟。
下户:民居的下门。
差作役:被差遣做劳役。
朽株:朽烂的树干。
祀为神:被祭祀为神。
生涯:一生。
诚何有:实在不多。
庸儿:庸俗之人。
拜尘:拜倒在尘世浮华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的所见所感。开篇“截竹成舆不用轮,东行尽日稳宜身”写出了诗人使用简易的交通工具——以竹子编制成的小车,不需复杂的轮子,一整天沿着山道前行,体现了一个悠然自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接着“前看叠嶂如无路,每到平田始见人”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连绵的山峦时,仿佛迷失方向,但当抵达开阔的平坦之地时,却总能遇见他人。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出一种探索与发现的喜悦。

“下户半曾差作役,朽株多已祀为神”则是对山中荒废的旧屋和古木进行的描绘。诗人指出了这些被遗忘的东西,虽然不再发挥作用,却也渐渐被人们视作神圣的存在。这两句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

最后,“生涯一撮诚何有,且免庸儿共拜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的“生涯”指的是生命的本质,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存在,也值得珍惜;而“庸儿共拜尘”则是说那些平凡的人们,终究也只是在尘世间低头祈求。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生命和世界深刻的思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山路之旅,展现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以及对于生命、时间和世界的哲思。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忠武侯

齐霸燕强旧有基,当年管乐易为奇。

何如新野羁栖后,正值曹公挟帝时。

指画二州收汉烬,安排八阵与天期。

才高命短虽无奈,犹胜隆中世不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怡山长庆寺

行行金碧里,气象恍如春。

不记来时路,自嫌衣上尘。

院香知有佛,僧静似无人。

十载京华梦,相逢一欠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林屯田思轩

虑远无如静,兹轩得地幽。

一官虽智效,万仞更心游。

风月趋吟笔,乾坤入坐筹。

延英期上对,岂是为身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苦雨初霁

积阴为患恐沈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乾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