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待渡二首(其二)》由清代诗人顾惇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补天济世的崇高理想与自我反思的精神追求。
首句“何不中流架石梁”,诗人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为何不在江河之中搭建石桥,方便人们通行?这不仅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也蕴含着一种创新精神和解决困难的决心。
次句“教人来往涉康庄”,进一步阐述了架桥的目的——让人们能够自由往来于两岸,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里,“康庄”既指宽阔的道路,也暗喻着通往幸福生活的坦途。
第三句“丈夫欲补乾坤缺”,诗人将自己比作“丈夫”,表达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里的“乾坤缺”比喻天地间存在的各种缺陷或不公,诗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些缺失,体现出一种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精神。
最后一句“薄暮朝朝自忖量”,则展现了诗人日常的自我反省与思考。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他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责任。这句话揭示了诗人不仅有远大的抱负,更有脚踏实地、持续努力的实践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构建一个具体的场景——架桥,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于社会进步、个人责任以及自我反思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实践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