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中作

长安道上何沾巾,古时道行今时人。

不知寒暑与朝暮,车轮马迹常辚辚。

自是此土亦辛苦,雨作泥兮风为尘。

泥尘返复不知数,大雨大风无出门。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在长安大道上何必哭泣呢,古人之道仍为今人遵循。
不论寒暑早晚,车轮马蹄声总是络绎不绝。
这片土地本就艰辛,雨水成泥,风起则尘土飞扬。
泥泞和尘土反复无常,大雨大风时人们难以出门。

注释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繁华之地。
沾巾:哭泣,这里指悲伤或忧虑。
道行:道路行为,此处指人生道路。
寒暑:寒冷和炎热,代表四季更替。
朝暮:早晨和晚上,表示时间流逝。
车轮马迹:车轮和马蹄的痕迹,象征繁忙的交通。
辚辚:车轮滚动的声音。
辛苦:艰难困苦。
雨作泥兮风为尘:雨水使地面成为泥泞,风卷起尘土。
返复:反复无常。
无出门:不能出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大道上的日常景象,诗人邵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行人匆匆、生活艰辛的感慨。首句“长安道上何沾巾”暗示了道路的繁忙和行人不易流泪的坚韧,仿佛在说即使身处繁华都城,人们也无暇顾及泪水。接下来的“古时道行今时人”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无论古今,人们都在这条大道上奔波劳碌。

“不知寒暑与朝暮”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和路人的忙碌,他们无暇关注天气变化,车轮马蹄声“常辚辚”,形象地展示了大道的喧嚣。诗人接着指出,“自是此土亦辛苦”,长安之地的生活节奏快且艰难,风雨如尘,道路条件恶劣。“泥尘返复不知数,大雨大风无出门”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艰苦,大雨大风之时,人们几乎无法出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大道的景象,寓言式地反映了人生的艰辛与世事的变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感慨。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长短吟

君子喜淳诚,小人喜欺罔。

淳诚岁时长,欺罔日月短。

形式: 古风

风月吟

凉风无限清,良月无限明。

清明不我舍,长能成欢情。

终朝三褫辱,昼日三接荣。

荣辱不我预,何复能有惊。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凤州郡楼上书所见

杨柳垂青带,风动如飞盖。

危楼思不穷,尽日闲相对。

鸟去林自空,云移山不碍。

情随双燕还,意与孤鸿会。

晚角时断续,层崖递明晦。

残阳挂疏红,远水生微濑。

塞目烟岑密,都城若天外。

如何久客心,东望凭栏杀。

形式: 古风

风吹木叶吟

风吹木叶不吹根,慎勿将根苦自陈。

天子旧都闲好住,圣人馀事冗休论。

长年国里神仙侣,安乐窝中富贵人。

万水千山行已遍,归来认得自家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