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定四时

圣代承尧历,恒将闰正时。

六旬馀可借,四序应如期。

分至宁愆素,盈虚信不欺。

斗杓重指甲,灰琯再推离。

羲氏兼和氏,行之又则之。

愿言符大化,永永作元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在盛世中遵循尧的历法,常以闰月来校正时间。
六十天之余可借闰月调整,四季更替如期而至。
分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节不会错过,盈亏变化真实可信。
北斗星再次指向甲位,灰琯(古代计时工具)也再次推移。
羲氏(指羲和,神话中的日月之神)与和氏(指和仲,神话中的风雨之神)共同调和,遵循自然法则。
希望与大道相符合,永远作为国家的吉祥象征。

注释

圣代: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尧历:尧帝制定的历法,象征古代的盛世。
恒:常常,经常。
闰正时:指通过闰月来修正时间。
六旬:六十天。
四序:春夏秋冬四季。
分至: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
宁:岂,表示反问语气。
愆:错过,延误。
素:本色,这里指应有的时节。
盈虚:盈满和虚空,这里指月亮的圆缺。
斗杓:北斗星的柄部,古人以此指示方向。
灰琯:古代用灰烬计时的工具。
羲氏:传说中的日月之神,象征天文。
和氏:传说中的风雨之神,象征地理。
行之又则之:遵循并规范这些自然规律。
大化:指大道,自然的教化。
元龟:古代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这里指国家的基石。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乐伸所作的《闰月定四时》。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和时间秩序的尊重与颂扬。

“圣代承尧历,恒将闰正时。”开篇即提到“尧历”,这是古代的一种历法,意指继承了远古圣王尧的时间制度,强调对时间节气的准确把握。同时,“闰月”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为了调整阴阳历之间差异而设立的一个额外月份,这里表明诗人对于闰月定位在四时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

“六旬馀可借,四序应如期。”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准确性和季节更替的规律性。“六旬”指的是六十天一循环的干支纪日,“馀”则是剩余的意思,表明即便有剩余,也应当按照正确的时序来安排。四季之转换也应如期而至,不可违误。

“分至宁愆素,盈虚信不欺。”诗人在这里赞美的是时间的公正与自然规律的不可欺骗。“分至”指的是时间的精确分割,“宁愆素”则是强调即便是细微之处也不容置疑。接着“盈虚信不欺”表明自然界中满空的交替也是值得信赖,不会有欺骗之举。

“斗杓重指甲,灰琯再推离。”这两句则描绘了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察星象来计算时间的场景。“斗杓”是北斗七星之一,“重指甲”可能是指用北斗来定位季节。接着“灰琯再推离”则描述了通过观测星辰来推算时间的过程,体现了古人对于天文历法的精确计算。

“羲氏兼和氏,行之又则之。”这里提到了两位古代著名的历法家—羲和与和羹。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者。这一句表明诗人对这些古圣先贤所制定的历法持赞赏态度,并且认为这样的历法值得后世继续实践和遵循。

“愿言符大化,永永作元龟。”结尾处,“愿言符大化”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伟大变化的敬畏之情,而“永永作元龟”则是希望这种对时间节气的尊重和认知能够传承下去,像古代神龟那样永恒不变。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闰月定位的探讨,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时间秩序以及天文历法的深刻认识和崇敬之情。诗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尊重与传承,是一首集哲学思考与艺术表达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1)

乐伸(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梦黄衣童子歌

中五之德方峨峨,胡胡呼呼何奈何。

形式: 押[歌]韵

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

肃肃先师庙,依依胄子群。

满庭陈旧礼,开户拜清芬。

万舞当华烛,箫韶入翠云。

颂歌清晓听,雅吹度风闻。

澹泊调元气,中和美圣君。

唯馀东鲁客,蹈舞向南熏。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硖州旅舍奉怀苏州韦郎中

儒服学从政,遂为尘事婴。

衔命东复西,孰堪异乡情。

怀禄且怀恩,策名敢逃名。

羡彼农亩人,白首亲友并。

江山入秋气,草木彫晚荣。

方塘寒露凝,旅管凉飙生。

懿交守东吴,梦想闻颂声。

云水方浩浩,离忧何平时。

形式: 古风

登望京楼赋

夷门一镇五经秋,未得朝天不免愁。

因上此楼望京国,便名楼作望京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