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种菖蒲

谁剪苍龙髯,种之水边石。

不与草争春,四时挺幽碧。

余心具静观,而爱此正色。

一朝移香根,古瓷手亲植。

疏之以泠风,沐之以甘泽。

得此伴闲身,凡花何足惜。

呼童汛净室,寘彼芝兰侧。

如参物外人,利名念俱释。

如亲诗中仙,冷澹趣相得。

人物本一体,清浊霄壤隔。

物以类而聚,人于交贵择。

人为物之灵,讵可乏真识。

形式: 古风

翻译

是谁修剪了苍龙的胡须,种在水边的石头上。
它不与草木争春,四季常绿,幽静深翠。
我心中欣赏它的宁静,喜爱它的正直之色。
有一天,我亲手移动它的芳香根系,移植到古瓷盆中。
用凉风轻轻吹拂,用甘甜的雨水滋润。
有了这样的伴侣陪伴闲暇时光,寻常花朵又怎能相比。
唤来童子清洗洁净的房间,将它安置在芝兰旁边。
如同遇见超脱世俗的人,名利之心都消散了。
如同亲近诗中的仙子,清淡的趣味相互契合。
人与物本为一体,但清浊之间仍有天壤之别。
同类的事物自然聚集,人在交往中更看重选择。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怎可缺乏真正的认识。

注释

苍龙髯:比喻高洁的植物。
水边石:象征清静之地。
四时挺幽碧:四季常青,幽静翠绿。
香根:指植物的根部,这里指兰花。
古瓷手:古雅的瓷器,代指精心护理。
泠风:清凉的风。
甘泽:甘甜的雨露。
凡花:普通的花草。
芝兰:象征高雅的植物,如兰花。
物外人:超脱尘世的人。
冷澹趣:清淡的趣味。
霄壤隔:形容清浊之分,如天地之隔。
贵择:重视选择。
真识:真正的认识或鉴赏力。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潘玙的《移种菖蒲》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菖蒲种植和品赏画面。诗中通过“谁剪苍龙髯,种之水边石”这一想象,赋予菖蒲神话般的来历,增添了神秘色彩。接着,菖蒲被赞誉为“不与草争春,四时挺幽碧”,展现出其坚韧不屈的品格和四季常青的特质。

诗人对菖蒲的喜爱深入内心,“余心具静观,而爱此正色”,表达出对菖蒲正直品质的欣赏。随后描述了精心照料菖蒲的过程,以及将其置于芝兰旁,象征着高洁的人格追求。诗人仿佛与菖蒲对话,视其为“物外人”,忘却世俗的利名,心境得以净化。同时,菖蒲又如诗中的仙子,带来冷淡而雅致的乐趣。

最后,诗人强调人与物的关系,认为人作为万物之灵,应当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整首诗寓言深刻,借菖蒲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品格的人生理想。

收录诗词(77)

潘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郑渭滨归里

十年学道客长安,鍊得丹成返故山。

剩带锦囊诗料去,肯嫌黄叶路程寒。

梅边月照人千里,竹下云封屋两间。

此后旦评声价重,不将旧日阿蒙看。

形式: 七言律诗

酬朱适园访见诗

曾同山友过江湄,何处清游晚未归。

沽酒□羊来好语,开笼放鹤在何时。

云方卷叶收春雨,柳未吹花点客衣。

京洛相逢宜少驻,东风杖屦好追随。

形式: 七言律诗

游洞霄宫

石坛风冷露华凝,群玉峥嵘簇画屏。

水赤久传丹作井,山高时借翠为庭。

鹤迎仙驭迷三岛,云入洞天朝百灵。

回首武陵归去路,碧桃零落晚峰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和三二兄西庄书怀(其四)

一炷清香度博山,妙观不著有无间。

此心欲报难论价,放我形骸十载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